旱澇可能急轉,應急更需跟上 | 新京報快評

資料圖:6月18日,洪水經過融江廣西融安縣城河段。圖/新華社

| 吳振

據新華社報道,記者6月21日從應急管理部獲悉,根據多方會商結果,近期我國主雨帶北抬,部分地區可能發生旱澇急轉。

據氣象部門預測,6月21日至22日,江淮大部、江漢大部、河南南部、湖南北部和西部、重慶東部、貴州西南部和中部以及內蒙古東北部、黑龍江西南部和東部、吉林西部等地部分地區有大到暴雨。其中,湖北東部和南部、安徽西部、江蘇北部、內蒙古東北部、吉林西部等地局地有大暴雨。

進入5月以來,我國華北、黃淮、江淮等地部分地區降水明顯偏少,并出現持續高溫天氣。如河北、山西、江蘇、安徽等多地都啟動了干旱防御Ⅳ級應急響應。截至6月14日,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共有169個國家氣象站達到極端高溫閾值,12個國家氣象站日最高氣溫超歷史極值,高溫影響九省市,影響人口約3.8億。

在此背景下,我國主雨帶出現北抬,意味著部分干旱地區將迎來降雨,這無疑有利于緩解這些地區的旱情、高溫天氣,算是好消息。但是,旱澇急轉也伴隨著不可小視的風險。

比如,持續干旱使土體水量蒸發,容易出現收縮、開裂現象。如果陡然遇上強降雨或者久雨,就會有大量的降水快速滲入地下,導致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概率明顯增大。

可以說,在同樣的降雨總量條件下,旱澇急轉帶來的變化會更為劇烈,洪水來得更快更猛,引發的次生災害也會更大。因此,應對這一輪多地強降雨天氣,要特別注重旱澇急轉增加的風險。

一方面,各地的相關應急和防災減災機制要實現靈活調適、高效響應,盡快將重點從抗旱轉換到抗旱、防汛并舉上來。如相應的應急物資準備、風險隱患排查、應急預案等就要圍繞防汛和防范地質災害予以新的調整;河道、防洪堤壩等重要基礎設施和地質災害易發區,有必要未雨綢繆做好相應的疏通、加固和人員疏散應急預案及山洪災害防御等工作,盡可能將風險和損失降到最低。

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加強氣象信息披露和預警工作。此前專家就提醒,長期干旱會給人帶來渴求降雨盼水的心理預期,讓人對暴雨洪水產生麻痹思想,特別是忽視山洪暴發帶來的危險。對此,要通過高效、精準的氣象信息發布和監測預報預警,幫助社會及時轉變防災心理,真正提升全社會對旱澇急轉風險的警惕意識。

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一段時間,北方部分地區旱情發展迅速的同時,南方多地則持續出現強降雨。如廣東省減災委員會已于6月20日9時將省Ⅲ級救災應急響應提升至Ⅱ級,全國呈現出非常明顯的“南澇北旱”特征,并已經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失。

在這種情況下,未來一段時間,部分地區又將疊加旱澇急轉風險,這也為全國層面防汛抗旱的統籌協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跨區域和跨部門的會商研判、風險預警、資源調配、信息發布與報送等,都要更靈活、更高效、更精準。

總之,旱澇急轉風險,是對各級政府防汛抗旱動態響應能力和應急靈活性的一種考驗。因此,相關方面務必要“打好提前量”,緊盯氣象變化,加強旱澇急轉風險識別、監測和應對,真正守護好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同時,眼下即將進入“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今年夏季(6月至8月)我國氣候狀況總體偏差,澇重于旱,區域性和階段性洪澇災害明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偏多,局地發生極端性強降水的可能性較大。為此,從重視態度到具體的工作部署、應對舉措上,各地各部門都該打起精神,形成有效防災抗災減災的最大合力。

撰稿 / 吳振(媒體人)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劉軍

新京報評論,歡迎讀者朋友投稿。投稿郵箱:xjbpl2009@sina。com
評論選題須是機構媒體當天報道的新聞。來稿將擇優發表,有稿酬。
投稿請在郵件主題欄寫明文章標題,并在文末按照我們的發稿規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職業、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以及銀行賬戶(包括戶名、開戶行支行名稱)等信息,如用筆名,則需要備注真實姓名,以便發表后支付稿酬

國內,民生,氣象氣候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