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號頭橈(左)和家鄉盤古龍舟頭橈握手瞬間。(向瑩 攝影)
紅網時刻新聞通訊員 瞿云 向瑩 沅陵報道
一場酣暢淋漓的“對決”結束,雙方龍舟并行,雙方頭橈緊緊握手,雙方隊員和兩岸二十萬現場觀眾高喊“一生有‘沅’,‘靖’愛無疆”……這是發生在6月21日下午沅陵傳統龍舟賽上感人至深的一幕,比賽雙方分別是沅陵盤古花船和靖州“楊梅”號花船。
沅陵龍船組隊歡迎“楊梅”號(中)回家。(向瑩 攝影)
這一刻,望眼欲穿20年
雙方頭橈緊緊握手,這一刻許多父老鄉親淚濕眼眶。為了這一刻,遠遷他鄉的“楊梅”號期盼了20多年,同樣,沅陵的鄉親也等待了漫長的歲月。
“15歲那年,我們一家人搬遷到了離沅陵200多公里的靖州安置。”“楊梅”號龍舟隊長全飛是位壯實的漢子,他動情地回憶,那年9月,他隨著長長的搬遷隊伍揮手別離肖家橋大酉溪村,來到了靖州渠陽鎮艮山口,這一走就是20年。
年少不識愁滋味,長大方覺入骨髓。雖然如今的全飛已在他鄉扎根,還娶了靖州的媳婦,育有2個孩子,并有了自己的事業,但是每當夜深人靜,他都非常思念家鄉。于是,他開了一家餐館,主打地道的“沅陵菜”,臘豬腳、黃辣子、缽缽菜、曬蘭肉,道道菜品解鄉愁。
“楊梅”號上有2位親兄弟,哥哥李生富已六旬,弟弟李生全也年過50,兄弟倆曾是沅陵高溶坪龍船隊隊員,20年前,他們一大家16口人告別故土遷居他鄉。隨著歲數漸長,兄弟倆思鄉之情愈發濃烈。今年,他們加入“楊梅”號回家扒龍船,李生富說,家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無比親切,從青絲到白發,雖然等待的時間很長很長,但是回家的感覺真好,家鄉的人真親。
隊員劉亮膚色黝黑,上了龍船有攢不完的勁。這次妻子何晶晶和他一起回家鄉,丈夫扒龍船,妻子為大家做飯菜,2個小孩交由老人照顧。“我們是因龍船結緣的。”何晶晶是酉水上游的明溪口鎮高砌頭人,劉亮則住酉水尾的洲頭,兩人從小看龍船看到大,在外求學又成了校友,有聊不完的龍舟話題,2008年何晶晶嫁給了從洲頭搬遷至靖州的劉亮。此次回家鄉扒龍船,夫妻倆互相鼓勁,白天各就各位,晚上漫步家鄉熟悉的山水間,解了一腔思鄉愁緒。“來年有龍船賽,我還支持丈夫回家鄉扒船。”何晶晶說。
陳冰是河南人,當初嫁給丈夫張仲會,看重的是他骨子里那種韌勁。張仲會2003年從盤古丑溪口搬遷至靖州,兩人也是因船結緣,組成了幸福的家庭。當下,剛參加完高考的兒子在家照顧女兒,張仲會上船比賽,孩子們會通過收看直播為父親加油,妻子則負責后勤保障,時不時拍攝沅陵美景傳給孩子,提醒孩子們不要忘了根。
隊長全飛和李氏兄弟、劉亮夫婦、張仲會夫婦的熾熱情感,是沅陵外遷落戶靖州的395戶、1782人的共同心聲。
“楊梅”號訓練場景。(向瑩 攝影)
迎難上,骨子里是沅陵人的精氣神
上世紀90年代,國家修建五強溪水電站,沅陵10萬移民遷至他鄉,這種偉大的犧牲奉獻精神成就了沅陵人的精神高峰。
同樣,作為“中國傳統龍舟之鄉”的沅陵人,骨子里凝結的團結拼搏、自強奮進的龍舟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沅陵人不懼艱險,迎難而上,奮力建設家鄉。
花開成海,思念成災。老鄉們雖然在他鄉安居樂業,但是對于家鄉龍船的熱切懷念,成為他們心中打不開的結。
去年8月,在全飛和幾位老鄉的倡議下,龍舟協會成立了,沅陵外遷老鄉積極響應,200多人參與其中,加上家屬有1000多人。去年9月,他們買料邀請沅陵老師傅定做了一條龍船,應邀參加在沅陵舉辦的第二屆懷化市旅發大會并進行龍舟表演,他們在表演賽上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
然而,要湊齊一支完整的龍舟隊伍,參加規模化的賽事,不是一件易事。“楊梅”號當初面臨人員緊缺、經費有限、開支拮據、訓練不夠等諸多難題。只有迎難而上,才能迎刃而解。面對困難,老鄉們主動出錢出力,多方化緣,方得以成行。“相較其他龍船隊員,我們吃的是普通飯菜,住的都是親戚屋里,大家心里仍然很溫暖。”
全飛說,雖然有的隊員訓練后全身酸痛,但是一喊就到位了,大家心里知道自己是沅陵人,必須要有沅陵人的“精氣神”。他介紹,“楊梅”號曾經遇到船只被暴雨沖走,眾人合力冒雨尋舟等諸多困難,但是根植于心的不老鄉情與難舍的龍船夢戰勝了一切,終于,“楊梅號”如期向沅陵父老鄉親報到,駛入沅江寬闊的賽道。
“楊梅”號隊員在訓練地就餐。(向瑩 攝影)
家鄉暖,父老鄉親敞開家門迎親人
6月15日,載著“楊梅”號的車子行程200多公里,終駛入沅陵,受到涼水井鎮人們的夾道歡迎,鄉親們高呼“歡迎回家”的口號,打上溫馨橫幅,并送上各類生活物資,使隊員們真切感受到家鄉人的手足情深。
來到家鄉幾日,有的隊員們首次參加比賽,心里緊張、動作不協調,家鄉龍船隊隊員主動登船手把手教,教練們一點一滴傳授技藝。連日來,沅陵龍舟賽事組委會,以及肖家橋、北溶、盤古、陳家灘等鄉鎮人民政府登船慰問,沅陵自媒體聯盟和廣大父老鄉親送來西瓜、飲用水等生活物資。
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張前是“楊梅”號最年輕的隊員,讀小學時隨家人搬遷至靖州,成年后娶了當地媳婦,此次妻子專門請了假帶小孩來沅陵,為丈夫助威搖旗,受到親戚們的熱烈歡迎,現在他們吃住都在親戚家,真切感受到沅陵親戚的熱情。
賽前,沅陵舉行的“龍舟出征 賞紅壯行”文旅互動活動上,數十只龍舟隊以及岸上數萬名群眾為“楊梅”號進行授旗儀式和“賞紅”,場面既壯觀又感人。開賽以來,只要是“楊梅號”劃入賽道比賽,觀眾的吶喊聲格外響亮,沅陵融媒直播間《常回家看看》的歌聲格外嘹亮,賽事解說員的真情話語總能打動人心。
“對于‘楊梅’號來講,這是一場不關乎成績的旅程。”全飛說,能受邀回家鄉參賽,是莫大的榮幸,更是教育外遷子弟傳承沅陵傳統龍舟精神的契機,我們的根在這里,子子孫孫要回家扒龍船。
三千載浪里爭雄,九萬年不老鄉情。劃龍舟是一場競賽,更是移民與故鄉之間的紐帶。我們以沅水為憑、雪峰作證,“楊梅”號在家鄉人民的熱切期盼下,一定會駛向充滿希望的明天。
國內,時政,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