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史湘洲 賈雯靜
焦建鵬是土生土長的龍王壩人,他記得,小時候村里都是土坯房,黃土路。村里人一天渴求一瓢水,要去很遠的山溝里取水,來回得小半天。
如今的龍王壩,已經看不到過去的影子。清晨6點,焦建鵬漫步鄉村小路,目之所及是梯田與遠山綠樹、藍天白云交相輝映。
身為寧夏固原市西吉縣吉強鎮龍王壩村黨支部副書記,焦建鵬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從苦甲天下到美麗鄉村,從寂寂無聞到聲名鵲起,十幾年間,龍王壩村煥然一新。”
這一變化,得益于寧夏多年不斷探索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立足生態脆弱地區實際,在確權的基礎上,引導農戶流轉林地經營權;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發展林下種養、林產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觀利用、森林康養等林下經濟產業。
截至目前,寧夏林下經濟經營利用面積258.4萬畝,產值達7.6億元,培育自治區林下經濟示范基地35家,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10家,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3044家,持續推進林業產業提質增效。
“寧夏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現了生態產業化的綠色‘崛起’,為西北生態脆弱地區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蹚出一條新路,給企業帶來發展機會的同時,帶領脫貧戶深度參與發展林下經濟。”寧夏回族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王自新說,這不僅是一場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更是一場基層民生改革,能為農民工返鄉就業提供更廣闊空間,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龍王壩村新貌(2024年7月攝) 龍王壩村供圖
集體林地誰來管
“寧夏探索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一路走來十分不易。”寧夏林權服務與產業發展中心主任朱斌如此感慨。
改革始于2009年,那時主要是落實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分山到戶”,頒發林權證。歷時三年,基本實現“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
這僅僅是一個開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目標是保護生態,在“擴綠、興綠、護綠”的前提下,激活林業發展內生動力,發揮森林“四庫”功能,推動林業高質量發展,推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實現生態美與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實現這個目標要搬走很多絆腳石。”朱斌說。
和雨水充沛、立地條件好的南方地區相比,寧夏地處西北生態脆弱區,干旱少雨、荒漠化較為嚴重,林地資源稟賦先天不足,林木種植管護成本相對較高。
“打個比方,在南方的土地里插根棍子,不用管它,不久就會長成一棵樹;在我們這里,好不容易栽活一棵樹,若不管它,不久就會變成一根棍子。”寧夏林權服務與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朱莉華說。
常年干旱導致造林投入高、成林慢。朱莉華介紹,南方一畝喬木林地的造林成本在1000元左右,寧夏這樣的生態脆弱地區則要3000元以上。
此外,受降雨量等因素影響,在寧夏造林,需要抗旱耐寒的樹種,種植的林木多以保護和改善環境為主。“生態林難以直接發揮經濟效益,不一定有經濟產出。”朱斌說,這意味著,農民參與林地經營管護和社會資本進山入林的積極性不高。
打通林權登記“腸梗阻”
寧夏立足農村“空心化”的現實,在實踐中給出的思路是,加快推進集體林地“三權分置”,將林地流轉給合作社、企業等經營主體,由其通過林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等方式獲得資金,優化資源配置,探索規模化經營新路。
林權流轉交易和抵押貸款都離不開登記頒證。寧夏自2017年開始,將林權納入不動產統一登記,但登記頒證過程中卻遇到了麻煩。
“按照不動產登記系統一宗地一本證的登記規則,林權證換發不動產證存在一戶‘多證’的問題。”寧夏林權服務與產業發展中心科長周琿說,退耕還林地大多比較零碎、分散,一戶少則三五宗、多則二十幾宗地,若一宗地發一本證,僅固原市彭陽縣就得制證20多萬本,農民保管使用起來也非常不便。
對此,彭陽縣化繁為簡,在全區首創“山林地確權明白書”,把林地確權登記信息匯總到一本“明白書”上,有流轉林地或抵押貸款需求的農戶,可以拿著“明白書”申請辦理不動產權證,一戶“多證”的難題得以破解。
同時,寧夏林草部門與自然資源部門及時溝通,不斷優化不動產登記系統功能,采取“一戶一證多宗地”的登記方式,在全區實現了一本不動產證記載多宗林地權屬。
吳忠市鹽池縣則探索創新“大證”+“小證”,以自然村集體林地聯戶承包經營合同為依據,給村民頒發林權類不動產權證書,即“大證”。經村民代表大會同意,將“大證”中村民共有林權量化為股權,由合作社給農戶頒發股權證,即“小證”,農民持“小證”可以享受分紅。
在“大證”+“小證”的基礎上,當地還建立健全林地確權登記檔案數據庫,進一步解決地類重疊、權屬交叉等問題。
一項項制度創新,讓農民吃下定心丸。據寧夏林業和草原局統計,目前,全區林地確權面積1371.11萬畝,確權率為93.1%,頒發林權類不動產權證書2.8萬本,走穩走好了盤活森林資源的第一步。
青山可以變“金山”
不動產登記問題解決后,林地經營權流轉的步伐加快,寧夏結合當地實際,科學利用林下空間,適度發展林下經濟。
——單家獨戶怎么干。朱斌說,現在農村青壯年大多進城務工,政府部門通過組織相關人員深入林區開展調研,赴先行省區學習改革經驗,走訪各類企業、合作社,與有返鄉意愿的人員交流探討等,發掘有能力、有思想、有情懷的企業和個人,采取流轉林地、送技術下鄉等方式大力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推廣“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模式,打造村企利益共同體。
——發展資金從哪里來。除政府項目支持外,寧夏不斷豐富資金來源渠道,一方面**金融扶持政策,將林權抵押貸款納入金融支持農業發展范圍,擴大“林權+”信用、擔保、保險等抵押貸款規模,構建“政府+銀行+擔保+保險”的林業金融服務機制和生態公益林政府回購機制。
另一方面,引導社會力量參與,例如龍王壩村與固原市中醫院、西吉縣中醫院合作,村里出閑置土地及用房,醫院出人、出設備,在村里組建了一家中醫理療體驗館,為龍王壩村吸引了更多游客,醫院也將中醫知識更好地向基層推廣,形成了互利促進的發展格局。
在此基礎之上,引導各類經營主體因地制宜,發展多業態的農林復合經營。首先,發展林下種植、養殖,栽培適宜當地氣候的中草藥、牧草、瓜菜、菌菇等,養殖生態雞、蜜蜂等。
其次,延長產業鏈條,開發林下產品。扶持引進林產品深加工企業,建設中藥材加工(破殼)生產線、活性炭生產線及杏仁脫皮脫苦生產線,年加工利用山杏核、山桃核等林下產品6萬余噸。
最后,利用森林的良好生態環境,打造康養旅游勝地。在龍王壩村,百畝梯田、高山觀光溫室果蔬園、農家餐飲中心、文化小廣場、民宿一條街、滑雪場、窯洞賓館等一應俱全。
2023年,龍王壩村接待游客20萬人(次),收入達2100萬元,為208戶脫貧戶解決就業,全村林下經濟人均純收入達17500元。
龍王壩這里發生的故事,在寧夏接連涌現,一條帶領百姓在生態脆弱地區發展致富的林改新路,在塞上江南日漸清晰。■
國內,三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