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瑞璇 記者 邱晨輝
湍急的洪水、被困在洪水中的居民、運送至災區的物資……近期,我國南方多地遭受強暴雨襲擊,防汛形勢牽動人心。與此同時,北方持續高溫,多地超40℃。一邊是暴雨,一邊是高溫,有時一同“登場發威”,不少人疑問:北方高溫頻現的原因是什么,南方暴雨為何下得久、下得猛,今年的氣候是否異常?
有網友說,大自然好像搞了一部空調對著南方吹,把空調外機裝在了北方。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巢清塵認為這個比喻非常貼切。
“今年‘南澇北旱’的特征非常明顯。”巢清塵認為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極端天氣頻發多發重發。2023年5月開始,發生了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厄爾尼諾對次年的氣候會造成比較大的影響,黃淮地區的高溫,是因為受到了西風帶暖高壓的影響,降水相對來說比較少;高壓比較強,并且持續維持在黃淮地區,導致此地氣溫偏暖。
“氣候變化帶來的最明顯感受,就是高溫熱浪明顯增多增強。”巢清塵與同事統計了最近幾十年中國高溫發生的情況后發現,每年高溫天氣最早出現的時間不斷提前,并且發生頻次增加、綜合強度增強、影響范圍擴大。
從歷史角度來看,統計顯示,近9年是1850年有全球氣候觀測記錄以來最暖的9年。對中國來說,近8年也是我國有記錄以來氣溫最高的8年。
“全球氣候變暖的總體趨勢是明顯的。”巢清塵說。
從2023年年底開始,國家氣候中心對2024年的氣候進行預測。巢清塵說:“我們總的結論是,今年的高溫熱浪仍然會非常突出”。
中央氣象臺7月11日10時繼續發布暴雨黃色預警。中國氣象局供圖6月24日,中央氣象臺發布了今年首個暴雨紅色預警,而今年像這樣的天氣預警似乎格外頻繁。6月16日至7月2日,17天里,湖南多地暴雨如注;6月29日至7月1日,湖南省氣象臺連續三天發布6個暴雨紅色預警;自6月17日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持續強降雨天氣,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部分地區累計降水量達200毫米至400毫米,湖南常德、安徽黃山等局地達500毫米至725毫米;6月30日18時,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暴雨橙色預警、強對流天氣藍色預警……
水利部副部長陳敏談及6月的旱澇形勢時說:“目前我國水旱災害防御形勢就是南澇北旱、旱澇并發。通俗一點說,北方遭遇‘酷熱烤’,南方正在經歷‘暴力梅’的考驗。”
“尤其是安徽南部、江西北部、浙江西部等地,降水量超出常年的平均水平,局部地區甚至偏多一到兩倍。”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陳濤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對于造成降水階段性變化的主要原因,陳濤介紹,這與天氣系統階段性的調整有著密切關系。他表示,6月以來兩次雨帶調整的狀況,與往年氣候的變化情況比較接近,6月上旬到中旬降水主要集中在華南北部地區,6月中下旬到7月上旬華南北部地區進入梅雨季。
“南澇北旱,旱澇并發”正常嗎?陳濤表示,在梅雨期間北方地區受大陸高壓影響,天空晴朗少云,以下沉氣流為主,北方地區如華北黃淮容易出現高溫天氣。而在南方地區,尤其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受梅雨鋒控制,暴雨頻發。因此,在梅雨期出現“北方高溫,南方暴雨”是一種氣候的常態。
他還提到,預計7月下旬到8月,隨著副熱帶高壓和夏季風的北移,華北和東北將陸續進入雨季,隨著長江流域梅雨季的結束,南方地區將進入晴熱少雨期,開啟“高溫蒸煮”模式,甚至會出現嚴重的伏旱天氣,從多發的水災轉為持續的旱災,將對工農業生產帶來不利影響。
對于一些“龍年水大”的民間傳言,巢清塵表示,根據統計,從極端日降水量事件發生的頻次指標來看,1961年以來,一共有14年極端日降水指標比較強,而除了2012年這一年以外,其他年都非龍年。
“氣候變暖整體來說有利于水汽的增加,溫度每上升1℃,大氣中水的含量就會增加7%。所以水汽增加以后,造成降水的影響概率可能也會加大。”巢清塵說。
她同時提到,今年汛期,整個東部需重視強降水,區域性的洪澇較多,很多流域可能會面臨洪澇影響。她提醒,目前防御重點主要在南方,到了7月中旬,隨著雨帶的“北跳”,從華北到東北都要關注“會不會發生更多區域性的洪澇事件”。
極端天氣頻發,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應對?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高級工程師陳仲榆提醒,在能源方面,相關部門應關注持續性大暴雨可能導致的變電站積水,短時強降雨和持續降雨疊加效應可能引發的山洪地質災害和中小河流洪水;針對強對流天氣對電力設施的損毀,建議提前做好電力運輸設備巡檢,防范強降雨及次生災害對發電設備以及電力工作人員作業安全的不利影響。
陳濤建議,公眾應密切關注降水落區和強度的預報預警信息。居住在山區附近的居民需及時關注強降水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風險,如重要河流洪水、山洪及泥石流等。居住在城市中的居民也應密切關注城市內澇風險較高的地區,警惕積水對日常出行和交通可能帶來的影響。
巢清塵表示,從短期高溫來說,公眾應提前做好預判,比如說高溫會帶來熱射病,這需要公眾提前準備醫療救治資源,需要減少戶外作業時間。長期高溫會涉及氣候變化適應的問題,這需要政府在城市的設計,以及一些生產生活的布局上做好相應的謀劃。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社會,自然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