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述評|“和諧”成色換來“平安”底色

圖說:浦東公安分局高行派出所積極探索積累“三所聯動”機制經驗 浦東警方供圖

潘高峰/文

上海首創的“三所聯動”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在全市推廣至今,已累計排查化解各類矛盾糾紛93.8萬余起,群眾回訪滿意率超過95%。

驚人成效的背后,藏著一個樸素的道理:超大城市的社會治理,不是一出“獨角戲”,而是一場“大合唱”。

從最初警方單打獨斗,到派出所、司法所、律師事務所“三所聯動”,再到檢察院、法院、市場監管、民政、教育、住建、衛健等多個部門,以及220余個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共同參與……“三所聯動”的朋友圈越來越大,不僅讓調處矛盾糾紛的效果越來越好,效率越來越高,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的過程,反過來也推動著更多社會力量、社會資源投身社區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正逐漸深入人心。

上海這座超大城市,人口密集、訴求多元、矛盾瑣碎。一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的深刻變革,各類矛盾糾紛已經從過去簡單的“一因一果”,發展為“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各類民事、經濟、行政等矛盾糾紛,形成原因不同、生成過程復雜,有時甚至相互交織,增大了矛盾調解難度。

另一方面,隨著市民受教育程度提高、法治意識不斷增強,訴求也更加個性化和精細化。很多糾紛涉及的法律問題十分復雜,已超出普通民警和調解員的調解能力范疇。這正是“三所聯動”誕生的初衷——堅持“法治思維”,引入律師甚至法官等法律專業人士,讓市民感受“法在身邊”,不僅能讓糾紛調處更具權威性和說服力,兼顧情理與法理,也能讓確需通過司法途徑解決的矛盾及時分流,減少無謂爭執和不理智行為。

隨著“三所聯動”多元糾紛化解機制不斷推廣,“3+N”升級版的出現可以說是必然。要知道,專業性是“三所聯動”的特色,隨著“應用場景”不斷增多,矛盾糾紛雙方肯定會有更專業、更細分、更個性化的需求。比如婚介領域的矛盾,民政部門的介入顯得尤為重要;醫療領域的糾紛,衛健部門的調處肯定更有說服力;就業領域的爭議,勞動仲裁部門的判斷應該更為權威。

更重要的是,這些部門本身就是矛盾糾紛產生行業、領域的主管部門,它們參與聯動調處,有助于及時發現那些帶有普遍性、行業性的風險苗頭,把“個案智慧”變成“類案經驗”,實現“抓前端、治未病”的源頭治理。

“三所聯動”朋友圈不斷擴大,也讓矛盾糾紛從發現到解決的機制更加閉環。比如,將矛盾糾紛化解工作與青少年幫扶教育相結合,與婦聯、共青團等群團組織相銜接,充分發揮公益慈善、心理咨詢等功能,才能真正實現案結事了,減少矛盾復發。

近年來,隨著平安城市建設不斷推進,上海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安全的城市之一,連續多年實現命案全破、搶案全破,嚴重危害社會穩定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大案件,也全部做到“即發即破”。在這種背景下,矛盾糾紛已成為社會平安的主要威脅,一些矛盾糾紛如果長期得不到妥善解決,就會成為引發各類傷害案件的主因,成為個人極端行為的重要誘因。據警方統計,“三所聯動”機制推廣升級以來,上海因矛盾糾紛引發的嚴重刑事案件同比下降25%,“和諧”成色換來了“平安”底色。

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有理由期待,這座人民城市將不斷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讓更多的人民內部矛盾止于毫末、解于未發,為超大城市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更多實踐樣本。

國內,時政,反腐倡廉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