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天價自行車”事故,保險創新不可或缺 | 新京報社論

▲資料圖:騎行愛好者在公園騎行。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新京報社論
據報道,近日,武漢市東湖綠道發生一起自行車相撞事件,其中一位車主稱其車輛價值10萬元。此事涉及賠償金額和綠道騎行的安全問題,引發多方關注。
而這并非一起孤立事件。早在今年5月份,在溫州曾發生一起類似事件,一名騎友不小心碰倒了一輛高檔自行車,遭遇高達38148元維修費用的索賠,一度引發社會熱議。
自行車索賠事件,本身屬于沒造成什么嚴重后果的市井新聞,之所以引發廣泛關注,核心還是因為同時撞車了“騎行”和“天價自行車”兩個新興事物。在這一背景下,相關各方又沒有足夠精神準備,以至意見不一,產生糾紛。
中國是自行車大國,對作為交通工具的自行車有豐富的管理經驗,但“天價自行車”碰撞事故卻是發生在全新的場景下。
近年來,騎行運動盛行,公眾對自行車的運用不再限于交通目的,更多的是健身、休閑和愉悅自我,這導致部分有能力的消費者有動機購置更高檔的自行車騎行上路。這屬于一種消費升級,但社會各方還沒有對這種消費升級所帶來的后果做好足夠準備。
就普通路人而言,大部分人對生活中存在高價自行車的情況知曉不多,幾乎沒有任何風險防范意識,人們開車上路還有意識避讓豪車,奔馳寶馬都認識,但很少人認識豪華自行車品牌。
就行業而言,由于高端自行車市場極為狹小,導致從定價到維修費用都不夠透明,一旦遇事很容易產生糾紛;就保險保障而言,一般大型保險公司主要都聚焦在騎行者的人身意外險,自行車車損幾乎沒有涉及。
而一些相關公共場所對此也罕有預案,比如,像東湖綠道這類人流大的公共休閑區域是否應對競速自行車進行一定程度的規范,或設立專門的車道。
有聲音呼吁保險行業應當及時查漏補缺,面對新興事物盡快推出創新險種,以解決消費者的后顧之憂。在媒體的調查中,在大部分主流保險公司都沒找到自行車車損相關的險種。難點在于該險種市場過于小眾,再加上當前市場缺乏統一的定損標準,導致保險公司賠付壓力巨大,很難達到盈虧平衡點。
不過,換個角度看,小眾市場即便虧損規模終究有限,卻可以提升保險公司的服務上限,贏得消費者更多信賴。而且,隨著騎行成為年輕人運動新潮流,小眾市場基礎不斷擴大,相信這筆賬聰明的保險公司拎得清。
毫無疑問,消費升級或技術進步本身是好事,但也常會打破既有均衡局面,引發碰撞。就像大家都騎幾百元的普通自行車,路上新冒出幾輛“天價自行車”就容易給周邊造成壓力。
但這種均衡不斷被打破與建立實乃社會常態,保險制度的不斷完善,以及在保險糾紛解決機制上的創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緩解矛盾的作用。
對此,一方面,人們應當保有適當耐心,理解圍繞新事物、新現象建立新配套制度需要一個時間周期;另一方面,社會管理者亦應看到,圍繞新事物產生的影響往往不局限于新事物本身,而是其所帶來的輿論沖擊。
現實中,人們在生活中與“天價自行車”發生碰撞事故的概率并不大,但因其引發的圍繞貧富差距、路權強弱、生活境遇等的碰撞與激辯卻極易發生。
從這個角度講,積極推動解決好“天價自行車”碰撞事故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仍值得重視。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劉越

新京報評論,歡迎讀者朋友投稿。投稿郵箱:xjbpl2009@sina。com
評論選題須是機構媒體當天報道的新聞。來稿將擇優發表,有稿酬。
投稿請在郵件主題欄寫明文章標題,并在文末按照我們的發稿規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職業、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以及銀行賬戶(包括戶名、開戶行支行名稱)等信息,如用筆名,則需要備注真實姓名,以便發表后支付稿酬

社會,意外事故,交通事故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