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點漫評|老教授地鐵上“被收徒”:要避免對“完美正能量”的慣性追求

近日,一個發生在地鐵上的小故事,以先后反轉的兩個話題登上熱搜:“北大博導在地鐵里收徒”和“北大博導否認收徒地鐵看書小孩哥”。此事源于一位北大老教授,在嘈雜的地鐵里遇到一位安靜看書的小男孩,就上前鼓勵了幾句——但這個片段被人拍下傳到網上,標題和內容卻硬被升華成“收徒”。

徒弟其實是沒收的,事實被“改寫”后,老教授不得不出來回應。

對一些正能量事件,大眾心理天然趨向于更理想、動人的細節和結果。傳播過程中,尤其流量導向下,發布者時常會自覺不自覺地“美化”甚至做加法:見義勇為者被描繪得“十全十美”,勵志少年被“深化”其凄慘身世,科學天才被頻頻“神話”……短視頻時代,大眾習慣對信息片段式捕捉而無暇深究,也更給一些失真和夸飾提供了空間。

但違背客觀事實的“美化”、加法,對公眾是種誤導,對當事人易造成困擾傷害,也會讓正能量本身失色。

一個常見的例子是,對一些行義舉后獲得獎勵的當事人,輿論和大眾都喜歡高度關注“獎金如何使用”的問題。這背后藏有對“捐獻”“用于公益”這一答案,和對善行者更完美形象的期待甚至推動,但卻難免讓當事人被“綁架”或面臨“不得不捐”的尷尬。

要尊重事實,尊重當事人及真實人性,避免對“完美正能量”的慣性追求,在流量時代,亦要警惕“正能量”的工業化、商品化。不迎合、不夸飾,保護好珍貴的社會信任,才能讓正暖美長久地發揮其真正的力量。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評論員 孔雨童 繪畫 徐進)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社會,社會現象,公共素質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