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美軍棄守第一島鏈:戰略態勢逆轉

1950年,朝鮮戰爭初期,朝鮮軍隊將美韓聯軍壓縮在釜山附近,統一半島似乎指日可待。然而形勢迅速變化,中國最終參戰,一系列快速行動迫使美韓聯軍撤退至三八線,并重新占領漢城。隨后,美軍調整策略,發起反擊,再次占據優勢。

最近看了一部名為《存亡之戰》的影片,講述了六十三軍英勇阻擊美軍攻勢的故事。此后雙方在三八線陷入僵持,戰爭變成消耗戰。

在描述這段歷史時,一個關鍵問題常被忽視:為何美軍能在劣勢下迅速扭轉局勢?美軍如何能在中國家門口與中國長期對峙?過去分析多強調美軍裝備先進、空中力量強大,但未深入探討其后勤保障。實際上,日本是關鍵因素。美軍利用日本作為前進基地,大量武器彈藥和戰機部署在日本,能夠及時支援朝鮮戰場。如果沒有蘇聯的牽制,中國的東北、華北甚至華南都可能遭受空襲。

當時中國不僅無力打擊日本,連在朝鮮都無法有效對付美韓聯軍的縱深,只能進行陣地戰。這種情況下,中國如同拿著匕首與手持兩把長劍的美國搏斗,處境極為不利。

此后幾十年,美軍精心經營日本,將其打造成遏制蘇聯、圍堵中國的堅固堡壘。占據日本后,美軍進可攻退可守,立于不敗之地。七十年來,中國因工業和科技落后,一直受制于以日本為核心的第一島鏈,戰略上處于被動。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