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傳播速度飛快,微小的輿情都有可能隨著網絡傳播而持續發酵和激化,對網絡事件的夸大事實、扭曲真相、編造謠言都可能造成嚴重的網暴后果。2024年8月1日起,《網絡暴力信息治理規定》正式施行,作為我國首部反網絡暴力專門部門規章,標志著我國網絡暴力治理法規制度體系建設取得新的重點進展。
12月28日,上海舉辦了一場以“反網暴、遏戾氣——共建向上向善和諧網絡空間”為主題的反網絡暴力論壇。論壇聚焦新規實施帶來的網絡暴力防治新理念、新路徑、新模式。論壇期間,“數字內容生態實驗室”發布了《反網絡暴力研究報告》,指出目前法院審理的涉網絡暴力案件數量遠遠不及實際發生數,受害人面臨取證難、案件審理期限長、獲賠額低等困境。
失控的網暴背后有多種因素,包括多樣形式、情緒宣泄和算法推動。例如,2023年8月,B站多名UP主投訴稱,一群人在海外平臺組織用戶對站內主播進行“人肉開盒”。經公安機關查明,該案牽涉18個省市,共計40余人,涉案人員主要活動者甚至是未成年人。同年10月,“上海4歲女童海灘走失”事件引發網友關注,部分網友質疑女童父親提供不實信息,對女童父母造成二次傷害。2024年6月,西安交大碩士畢業生李某某因畢業演講引發熱議,后經警方調查確認,網傳信息為假,涉及散布虛假信息的王某、郭某被依法處理。
網絡暴力的主要表現形式包括編造散播謠言、挑動對立歧視、侵犯公民隱私、破壞營商環境等,對個體、企業和社會造成嚴重負面影響。匿名性導致施暴者隱蔽性強,難以確認侵權主體,使得網暴事件難以控制。同時,網暴擴散速度快,在全國性熱點事件中,網民借助互聯網發表各類觀點和看法,導致熱點事件愈演愈烈。
?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