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2024:沖突頻發地區仍陷戰爭泥潭 倡導和平中國彰顯大國擔當

  中東面面觀丨中東2024沖突頻發地區仍陷戰爭泥潭 倡導和平中國彰顯大國擔當

  2024年中東再次成為全球局勢的“風暴眼”,巴以黎以伊以紅海緊張局勢輪番升級,敘利亞國內局勢突變,蘇丹武裝沖突持續。動蕩不已的中東地區已經嚴重影響全球的安全和穩定,更喚起了中東各國民眾對于久違和平的期盼與渴求。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始終致力于以全球三大倡議為指引,為地區和解和平和諧作出貢獻智慧和力量。

  沖突升級外溢持續

  舊波未平新瀾又起

  2023年10月7日,巴以新一輪大規模沖突爆發,沖突的烈度持續的長度波及的廣度影響的深度均遠超各方預期。沖突爆發以來,以色列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已造成4.5萬多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另有10.6萬多人受傷。就連以色列前國防部長摩西·亞阿隆都表示,以色列領導層正將以色列帶上一條占領吞并和對加沙地帶實施“種族清洗”的道路。伴隨著巨大的沖擊和慘重的傷亡,加沙地帶的人道主義困境觸目驚心。

  今年10月22日,在沖突爆發一年多之際,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聯合國西亞經濟社會委員會聯合發布的《加沙戰爭對巴勒斯坦國的預期社會經濟影響》報告指出,加沙地帶的人道主義局勢正在之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續惡化,人類發展指數更是倒退回了69年前的水平,70%以上的民用基礎設施因受到攻擊而損壞,包括住宅道路醫院學校供水設施污水處理設施等,修復這些基礎設施需要花費超過18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74.4億元),相當于2022年巴勒斯坦國內生產總值的97%。

  盡管去年11月底,沖突雙方曾實現短暫停火并交換部分被扣押人員,不過在此之后,談判進程雖經歷多輪,但至今未能取得實質進展,沒有達成任何臨時或者持續停火協議。當前,埃及和卡塔爾方面還在為沖突雙方達成停火協議努力斡旋。

  與尚未停息的加沙沖突相比,以色列與多方的沖突升級更令國際社會擔憂

  4月1日,以色列空襲伊朗駐敘利亞大使館領事處,造成包括7名伊朗軍事顧問在內的13人死亡;

  7月31日,哈馬斯領導人伊斯梅爾·哈尼亞在其位于伊朗首都德黑蘭的住所內遭以色列空襲身亡;

  9月17日和18日,以色列接連策劃針對黎巴嫩真主黨骨干成員的傳呼機和對講機等通信設備爆炸事件,累計造成37人喪生,約3000人受傷;

  9月27日,黎巴嫩真主黨總書記哈桑·納斯魯拉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南郊的以軍空襲中被炸死;

  10月5日,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發表電視講話稱,以色列正在“七線作戰”,將同加沙地帶哈馬斯約旦河西岸“恐怖分子”黎巴嫩真主黨也門胡塞武裝伊拉克民兵武裝敘利亞民兵武裝以及伊朗作戰到底。

  10月16日,哈馬斯新任領導人葉海亞·辛瓦爾在以軍針對加沙地帶南部的軍事行動中被打死。

  以色列發動一連串“斬首”行動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把哈馬斯真主黨等非國家行為體背后的支持者伊朗拖入泥潭。過去幾十年,以色列就與伊朗在中東地區通過代理人戰爭的模式明爭暗斗,隨著沖突螺旋式上升,雙方在過去的一年中發生了兩次大規模的直接對攻

  4月13日,伊朗向以色列目標發射了數十枚導彈和無人機襲擊,以回應以色列犯下的眾多“罪行”,包括4月1日對伊朗駐敘利亞大使館領事處的襲擊;

  10月1日,伊朗向以色列發射了約200枚導彈,以回應哈馬斯領導人哈尼亞和黎巴嫩真主黨領導人納斯魯拉等遭殺害事件。

  除了巴以黎以伊以外,紅海危機和蘇丹內戰也是攪動地區和國際局勢的不穩定因素。前者導致航運成本增加,沖擊全球供應鏈,再度推高通脹,給全球經濟復蘇前景蒙上陰影;后者的交戰雙方蘇丹武裝部隊與蘇丹快速支援部隊至今仍無停火跡象,可能急劇惡化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饑餓危機。

  外部勢力角力中東

  大國博弈風云再起

  10月26日,以色列總理辦公室發表聲明說,以色列安全內閣當晚以10比1的投票結果批準了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的停火協議,該協議自27日凌晨4時生效。12月11日,以色列國防軍從黎巴嫩南部重鎮希亞姆撤出兵力,這是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達成停火協議以來,以軍從黎撤出的首批部隊,也讓各方看到了和平的一絲曙光。

  一波暫平一波又起,鄰國敘利亞風云突變。11月27日開始,敘利亞反對派與政府軍在敘利亞多地爆發沖突,短短十幾天里,反對派相繼攻克阿勒頗哈馬霍姆斯等戰略要地,最終于12月8日占領首都大馬士革,敘利亞時任總統巴沙爾·阿薩德乘飛機前往俄羅斯。12月9日,反對派授權“敘利亞救國政府”的穆罕默德·巴希爾組建敘利亞過渡政府,期限暫定至2025年3月1日。

  分析認為,敘利亞國內局勢突變打破了美國俄羅斯土耳其伊朗等國際和地區大國原先在敘利亞的力量格局,以色列的“趁火打劫”更是摧毀了敘利亞80%以上的國防力量,這些因素都為敘利亞原本脆弱的安全局勢增添了很多的不確定性。

  當前來看,敘利亞過渡政府已經釋放出愿意與國際社會建立聯系,平等交流的信號,但國內局勢想要真正好轉可謂困難重重。作為“中東心臟”,敘利亞的戰略意義不言而喻,外部勢力在敘利亞的角力和博弈也不會停息,而經濟脆弱民生凋敝物價高漲能源短缺等既是敘利亞過渡政府亟待解決的難題,更是左右中東地區能否實現和平穩定的關鍵因素。

  對話協商化解分歧

  長治久安時代呼喚

  面對每況愈下的中東局勢,面對黯淡無光的和平前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始終認為中東的未來應當掌握在中東國家手中,始終支持中東人民獨立自主探索發展道路,支持中東國家通過對話協商化解分歧,共同促進地區長治久安

  1月1日,沙特埃及阿聯酋伊朗等中東國家成為金磚國家正式成員;

  5月30日,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第十屆部長級會議在北京舉行,巴林埃及突尼斯阿聯酋四國元首集體訪華,中阿發布了有關巴勒斯坦問題的聯合聲明,就巴勒斯坦問題發出維護和平捍衛正義的強烈呼聲;

  7月21日至23日,巴勒斯坦14個派別高級別代表在北京舉行和解對話,各派共同簽署《有關結束分裂加強巴勒斯坦民族團結的北京宣言》。

  不管是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恢復民族合法權利的正義事業,還是為加沙地帶的和平奔走疾呼;不管是為沖突地區提供力所能及的人道主義援助,還是盡心盡職履行地區維和任務,都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使命和擔當。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12月19日在北京集體會見阿拉伯各國駐華使節時所說,中東是中東人民的中東,中東不能繼續淪為大國博弈的角斗場地緣沖突的犧牲品。國際社會應當尊重地區國家的合理關切自主選擇和歷史文化傳統,支持地區國家和睦相處,實現長治久安。

  監制丨穆莉

  制片人丨李超

  記者丨周宣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