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范長江行動中原行丨香港青年感受河南農旅融合新業態

大河網訊 6月21日下午,緩緩駛離平頂山市葉縣1號公路,14名參與“2024范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中原行”的豫港青年來到地處大別山北麓的河南省信陽市,近距離了解信陽毛尖悠久的茶文化歷史,感受農旅融合新業態。

信陽毛尖博物館

“師傅,你這是鐵砂掌嗎?”在信陽市浉河港鎮郝家沖村,參觀過信陽毛尖博物館,一眾豫港學子來到文**村內的文新手工茶坊,在這里,他們目睹了一位制茶大師手工制茶的全過程,看到師傅直接用手翻炒茶葉,青年學子們不免發出一陣驚呼。

“制茶的過程包含殺青、晾青、篩青、捂青、揉條、擼條、烘干等一系列精湛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信陽毛尖傳統炒制技藝第四代傳承人陳正軍大師現場為青年學子們示范“熟鍋”炒茶步驟。

“非遺文化就是沒有文字記載,通過師徒教授,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文化。”陳正軍是鎮上的一位茶農,同時也是中國國家級制茶大師,“我爺爺的爺爺就開始制茶了,我是第四代傳承人。”作為中國綠茶類制造大師中最年輕的一位,陳正軍幾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將信陽毛尖用最古老的工藝炒制出來,展示中國的非遺文化魅力。

陳正軍與香港學子合影留念。

“師傅炒茶的動作看起來行云流水,但實踐了后我才發現,其實并不是像看著那么簡單。”親自上手體驗過后,香港城市大學田雪丁真切地感受到大師多年來對炒制技藝的傳承與堅守,“這項技藝需要堅守初心、日積月累的鍛煉,才能呈現出信陽毛尖的鮮嫩爽”。

“炒茶真的很有挑戰性,鍋的溫度竟可達到180℃。” 仁濟醫院王華湘學院學子李卓鋒看到大師汗流浹背,同樣真切地感受到非遺傳承人始終不變的初心,也對信陽市在文旅文創融合發展上所取得的成績表示贊嘆。“從信陽毛尖博物館、文**村到毛尖抹茶冰淇淋、山間民宿,這里所實施的文旅融合發展的新模式,可以將茶這個全世界都很喜愛的東西很好地宣傳出去,不斷發現新商機,帶動周邊產業發展,是兩全其美、相得益彰的事情。”

據了解,根植于自身悠久的茶文化歷史,文**村以茶文旅融合發展為主線,致力打造“吃、住、行、游、購、娛”和“養、學、體、智”深度融合的全產業鏈,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年均接待游客13.5萬人次,帶動周邊群眾通過農家樂、民宿等產業增收致富,實現鄉村振興戰略與文旅文創戰略深度融合。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為周邊3000余名群眾提供就業崗位,帶動10萬戶茶農直接獲益達1900多萬元。

文**村。

“綠色”,這是從平頂山葉縣1號公路到信陽文**村,經過一天的行程后,河南大學學子雷心怡發現的兩個地方的共性所在。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如果說文**村靠茶文化“圈粉”,那么上午豫港學子所經過的平頂山葉縣1號公路則是通過“銀線串珠”,用一條路將深藏在山里的所有景點有機串聯起來,打造精品鄉村旅游線路。

據悉,葉縣1號公路全長94.151公里,總投資11.1億元,建設標準為三級公路,是葉縣有史以來投資最大、建設里程最長的地方公路,輻射帶動周邊118個建制村14.3萬余人發展特色產業,將葉縣的旅游資源和自然景觀有效整合,成為集生態、文化、旅游、休閑等多功能于一體的農村路。此外,葉縣1號公路沿線有許多自然和人文景點,如望夫石山、燕山水庫、石門水庫等,為游客提供了豐富的旅游體驗。

合影留念。

從葉縣1號公路沿途的綠色田園到傳統的信陽毛尖制茶技藝,豫港學子在行走河南中感受欣欣向榮的農旅產業以及文旅文創發展新模式,感受到河南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承與創新,以及在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振興中的積極探索與實踐。(周金淼)

國內,城市介紹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