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思 記者 宋莉)黃土高原正在變“綠”。6月24日,記者參加“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時來到陜西省榆林市綏德縣的辛店溝水土保持示范園。經過一代代水土保持員的接續努力,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正披上層層“綠裝”,黃河水也逐漸由濁變清。
黃土高原的縱橫溝壑披上“綠裝”。辛店溝水土保持示范園供圖綏德縣辛店溝位于黃河一級支流無定河左岸,古詩“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便出自此地。溝內地表支離破碎、梁峁起伏、溝壑縱橫,坡陡溝深,海拔840-1040m,其自然特點在水土流失嚴重的黃土丘陵溝壑區第一副區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歷史上,綏德的水土流失非常嚴重。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綏德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黃河水土保持綏德治理監督局)原總工程師徐乃民記得,1935年他來到陜北,“這里滿眼黃沙滾滾,寸草不生,治理水土流失任務很重。”
徐乃民表示,綏德站為了研究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規律,從1952年起,在無定河左岸選取韭園溝、裴家茆溝、橋溝、辛店溝、王茂5條小流域進行試點,開始探索水土保持的治理模式。1953年,綏德站建立起辛店溝水土保持示范園。
“三道防線”治理模式示意圖。辛店溝水土保持示范園供圖70多年來,綏德站通過辛店溝、韭園溝等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驗研究,結合黃土丘陵溝壑區第一副區典型地形地貌特征,提出了“梁峁坡地修(梯)田造(果)園,溝谷坡地植灌喬草,溝谷壩內建(設)淤地壩系”的“三道防線”綜合治理模式。目前,該示范園擁有淤地壩22座,淤地面積270畝,梯田及臺地365畝。園區內有喬灌樹種100多種,草種30多種,林草植被覆蓋率超75%,治理度達80%以上,攔沙率高達98%。
“水保人”王福林和高軍在綏德辛店溝相遇。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思/攝在辛店溝,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還有幸見證了一次“水保人”的跨時代相遇。1978年畢業于北京林業大學林業系水土保持專業的王福林,是土生土長的綏德人。他把水杉、榆葉梅、楓樹、落葉松及沙生植物花棒、踏郎等20余種珍貴樹草在綏德引種成功,為黃土丘陵溝壑區的樹種填補了空白。多年后,他的年輕校友——剛工作一年的江西撫州小伙高軍,也成為“水保人”。
在黃河水土保持綏德治理監督局辛店溝實驗場,高軍的工作日常是監測同一坡度、不同植被覆蓋的地表在降雨后的水土保持能力,通過遙感等技術進行水土保持效果評估等相關科研工作。在高軍看來,“水保人”哪里有需要就應該到哪里去,“我們學水保的人都有一個愿景:黃河流清水,赤地變青山。”
據黃河水利委員會綏德局辦公室主任王凱介紹,目前綏德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擁有在職職工123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97人,涉及水保、水工、水文、測量、林學、計算機應用等20多個專業。40周歲以下的青年職工有73人,占在職職工59.35%,是一支年輕化、專業化的隊伍。近年來,該科學試驗站還為清華大學、西安科技大學、榆林學院等國內外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及中小學提供實習、水保科普等活動,年均科普人數超過5000人。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國內,民生,交通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