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們參加西平縣第二屆集體婚禮。陳培 攝
□本報記者 趙大明
近年來,一些地區(qū)動輒十幾萬元甚至數(shù)十萬元的“天價彩禮”,讓不少家庭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也為婚姻穩(wěn)定埋下隱患。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治理“天價彩禮”。2021年,我省組織實施婚俗改革試點工作,主要任務之一也是“遏制高價彩禮等婚嫁陋習”。如今,“零彩禮”、低彩禮是否被真正接受?近日,記者在省內部分地區(qū)進行了走訪。
日子好不好 不在彩禮高不高
“我們結婚時的彩禮是2.8萬元,算作是新家庭的‘啟動基金’。”6月19日,在西平縣專探鄉(xiāng)于莊村一處整潔的農家小院里,“90后”夫婦焦喜多、陳丹對記者說。
陳丹的老家是上蔡縣塔橋鎮(zhèn),婚禮之前,陳丹的母親對焦喜多一家說:“我是嫁閨女,不是賣閨女。今后日子過得好不好,不在于彩禮高低。”今年1月喜結連理以來,小兩口相敬如賓。親家之間的關系也處得好,時常走動。
而走進同村不遠的另一處小院,趙科鑫、李夢賢夫婦向記者透露,去年結婚時,他們的彩禮是1.88萬元,“村里和我們同齡的同學、朋友,這兩年結婚的彩禮也都不高。”婚后,雙方家長都出了筆錢,支持孩子創(chuàng)業(yè)。現(xiàn)在,小兩口在縣城開了連鎖奶茶店,日子充實又有奔頭。
在以前,這樣的風氣在當?shù)剞r村并不普遍。“早些年,西平縣農村的彩禮多在5萬元左右。”該縣民政局工作人員李嵩超介紹,近年來,當?shù)爻掷m(xù)開展“移風易俗新風尚文明西平正能量”活動,以及舉辦騎行婚禮、集體婚禮等活動,推動婚俗新風深入人心。
身邊有榜樣 群眾更買賬
“和以前不同,現(xiàn)在村里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的現(xiàn)象越來越少了。”6月21日,在修武縣王屯鄉(xiāng)段屯村,村委會委員段安平對記者打開了話匣子。
去年冬季,兒子段喜堂結婚前,段安平夫婦提出彩禮不攀比、婚事簡辦,得到了兒子和準兒媳蔣倩倩的大力支持。“后來兒子、兒媳告訴我,他們本來也有這個想法。他們還擔心我跟老伴不同意哩!”段安平說。
最終,段安平夫婦給孩子準備了少量彩禮,婚事也沒有按照村里習慣搞“大場面”,而只邀請了雙方親朋好友見證,前前后后算下來花費約6萬元。作為村里的紅白理事會成員,段安平勸導村民改變觀念越來越有底氣。
“很多時候,村里人以身作則更有說服力,說話更管用。”修武縣民政局副局長趙明霞介紹,曾經,縣里各鄉(xiāng)鎮(zhèn)農村彩禮數(shù)額大、講究多。為此,除了**婚俗改革指導意見對彩禮金額、婚宴標準、隨禮金額給出具體倡導性標準,該縣還大力推進組建村級紅白理事會,加強群眾自治。
難點仍存在 需多方協(xié)力
近年來,我省打好治理“天價彩禮”的組合拳,以創(chuàng)立機制、創(chuàng)樹典型、創(chuàng)建載體、創(chuàng)造品牌“四創(chuàng)聯(lián)動”方式,系統(tǒng)推進婚俗改革,不少地方亮點紛呈,成效突出。如何繼續(xù)發(fā)力,讓彩禮回歸本意,仍需多方共同努力。
省社會科學院人口與社會發(fā)展研究所實習助理研究員張舒認為,現(xiàn)實中,彩禮的文化價值一度被“面子文化”帶偏而背離初衷,突破了婚姻締結時交換禮物的“禮節(jié)”范疇。
“農村地區(qū)經濟發(fā)展不均衡,使彩禮成了一些家庭改善經濟條件的手段;一些地區(qū)適婚青年男多女少、比例失衡,女性成為待價而沽的‘稀缺資源’。”張舒認為,社會監(jiān)管缺失、相關法律法規(guī)不完善、養(yǎng)老制度還需進一步健全等因素,都會導致“天價彩禮”的出現(xiàn)。
“相關機構對‘你情我愿’民間風俗的‘沉默’管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張舒說,一些基層管理者存在“不得罪人、怕惹事”的心理,在涉及當事人利益時主動介入不夠,錯失了讓基層管理組織發(fā)揮較大作用的良機。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某縣民政局一位工作人員的認同,“很多時候,老百姓在彩禮問題上只是隨大流、面子上磨不開,只要有機構或組織牽頭,把話說開、把道理講透,在社會上形成氛圍,大家還是會真心配合的。”
移山易,移俗難。業(yè)內專家表示,除了通過廣泛宣傳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婚姻觀和家庭價值觀念,政府部門還需因地制宜,制定群眾認可、切合實際、約束有力的相關政策并賦予法律屬性,對“買賣婚姻”“借婚姻索取財物”等行為進行打擊。
社會,社會現(xiàn)象,地方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