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宣稱“內部渠道特供”“收藏增值空間巨大”“專供名酒匹配高端身份”……一瓶成本僅十元左右的白酒,搖身一變成了所謂“特供酒”“專供酒”,標價可達數百、上千元。
名為高檔“特供酒”,實為低檔基酒勾兌。近期,上海市公安局食藥環偵總隊在相關省市公安機關的協助配合下,會同市場監管部門,成功偵破特大非法制售“特供酒”系列案,抓獲犯罪嫌疑人130余名,現場查獲“國務院機關事務局”“軍中茅臺”等“特供酒”1000余瓶,酒瓶、酒盒等假包材50余萬件(套),涉案金額高達1億余元。
此案上海警方實現了對非法制售“特供酒”犯罪燒制酒瓶、印刷標貼、印制包材、非法灌裝、存儲運輸、網絡銷售等全環節的一體化打擊,這也是上海警方首次查獲犯罪嫌疑人在作案環節中燒制假冒知名品牌白酒酒瓶。
“特供酒”是否真的存在?為何屢禁不止?高價“特供酒”背后的黑色產業鏈是如何運作的?記者采訪辦案民警進行深入調查。
上海警方查獲的非法制售“特供酒”。上海市公安局供圖
“特供酒”黑色產業鏈如何運作?
2024年初,上海市局食藥環偵總隊通過類案復盤發現,該市多起假酒案件中的犯罪團伙均是通過電商平臺購買灌裝機、壓蓋機等制假工具及酒瓶、酒盒等包材,且專門定制“特供酒”包材后高價對外銷售。對此,上海警方開展針對性研判,通過總結提煉非法制售“特供酒”犯罪特征,持續深挖犯罪線索,精準篩選出20余名涉嫌非法制售“特供酒”包材及成品的涉案人員。
警方由此切入,緊盯制售包材、宣傳銷售等環節,依托“專業+機制+大數據”新型警務運行模式,逐步分析拓展上下游產儲銷犯罪網絡,從上述20名涉案人員梳理出14條非法制售“特供酒”犯罪線索,循線鎖定了以徐某某、嚴某等人為首的多個犯罪團伙,并最終厘清了團伙組織架構、涉案人員分工、作案活動規律和犯罪窩點位置。
高價“特供酒”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黑色產業鏈,其犯罪網絡覆蓋印制包材、非法灌裝、存儲運輸、網絡銷售等多個環節。
上海市公安局食藥環偵總隊食品大隊探長陳彥希介紹,經查,該系列案涵蓋3個犯罪網絡:一是制售假包材犯罪網絡。以犯罪嫌疑人徐某某、陳某某等人為首的5個犯罪團伙從江西上線處,低價采購帶有知名品牌注冊商標標識的酒瓶、標貼等包材對外銷售。二是制售假酒犯罪網絡。以敖某某、彭某某等人為首的12個犯罪團伙在貴州郊區租借民宅,非法灌裝生產“特供酒”及其他品牌假酒,通過網絡平臺及線下門店對外銷售。三是網絡銷售假酒犯罪網絡。以嚴某、周某某等人為首的3個犯罪團伙分別從徐某某、敖某某等上線處購進“特供酒”,依托多家酒業公司,通過網絡直播或電話推銷方式銷售牟利。本案中,不法分子仿照某知名品牌白酒外觀,燒制假冒酒瓶,灌裝劣質基酒冒充所謂“特供酒”,并組建百余人的網上直播銷售團隊進行話術營銷。
上海警方成功偵破特大非法制售“特供酒”系列案,抓獲犯罪嫌疑人130余名。上海市公安局供圖
“特供酒”犯罪隱蔽性、欺騙性強
近年來,在執法部門的持續打擊整治下,“特供酒”泛濫勢頭得到有效遏制。為了逃避監管,不法分子轉變生產、銷售模式,進一步增加了整治難度。
上海警方在調查過程中發現,此類犯罪隱蔽性較強,犯罪窩點較為分散,作案模式多為小規模、訂單式制作,增加了調查取證的難度。
上海市公安局食藥環偵總隊食品大隊大隊長楊海慶告訴記者,在生產環節,不法分子多以低檔基酒為原料,添加醬香香精、乳酸、乙酸乙酯、色素等輔料進行勾兌,并灌裝入瓶包裝成品;不同于假冒名品白酒,不法分子并不回收正品空瓶用于灌裝,而是燒制仿冒知名品牌白酒酒瓶的白色、土黃色瓷瓶,印刷帶有“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中央軍委”“中央警衛局”等黨政軍單位和“特供”“專供”“內供”“內招”等字樣的彩紙標貼并貼附在瓶身上。“特供酒”的酒瓶、酒蓋、酒盒、紙袋等包材上均標有假冒知名品牌白酒的多種注冊商標標識,酒盒底部寫有知名品牌白酒公司生產的字樣,具有較強的迷惑性和欺騙性。
在銷售環節,不法分子通過線上網店、直播引流、電話推銷、添加好友、熟人推介等方式吸引客戶,通過抽獎送名酒、限量搶購等方式積攢人氣,并組織銷售客服冒充知名酒企員工,以所謂“內部渠道專供”“特殊渠道直供”等宣傳陷阱,并通過“內供酒品不設防偽標識”“收藏增值空間巨大”“專供名酒匹配高端身份”等營銷話術博取信任,欺詐消費者。
以嚴某團伙為例,嚴某設立某酒類銷售公司,雇傭70余名員工專門從事“特供酒”銷售活動,公司下設4個銷售團隊,每個銷售團隊細分若干銷售小組,并設立組長,對外以每瓶300元左右的價格對外銷售。根據銷售業績,團隊經理享有分紅,銷售人員計算提成。
上海警方查獲犯罪嫌疑人在作案環節中燒制假冒知名品牌白酒酒瓶。上海市公安局供圖
“特供酒”是否真的存在?
事實上,上海這起特大非法制售“特供酒”系列案并非孤例。近期,公安部還通報了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貴州等地公安機關破獲的多起非法制售“特供”酒案例。
這些案件中,不法分子非法制售的“特供酒”成本極低,其中八成以上系食用酒精勾兌而成,用于灌裝的基酒價格多在每斤10元左右,包裝材料占制假成本的80%以上,但標價卻動輒上千元。
然而,即便如此,“特供酒”在不少人群中還是備受推崇。專家指出,所謂的“特供酒”之所以在一些圈子內流行,或是出于社交需求,或是出于收藏需求。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為了“撐面子”,至于好不好喝、味道如何,反倒成了次要因素。不法分子正是抓住這種心理,才讓“十元錢的酒賣出上千元”。
那么“特供酒”是否真的存在?對此,公安機關明確指出:目前市場上凡宣稱黨政軍單位“特供酒”“內供酒”等均系假酒,“特供酒”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假酒騙局。
這些年,多個部門相繼出手整治所謂“特供”“專供”商品,2013年,國管局、中直管理局、財政部、審計署和工商總局等五部門聯合下發《關于嚴禁中央和國家機關使用“特供”“專供”等標識的通知》。
2022年,中央軍委后勤保障部、公安部等六部門發布《關于禁止銷售“軍”字號煙酒等商品的通告》,明確網上網下銷售的“特制”“接待”“內招”以及“軍供”“軍隊特供”等標識、字樣的商品均系非法產品。
近年來,公安機關等多部門通力協作、持續打擊整治“特供酒”。公安機關集中偵破一批非法制售“特供酒”犯罪案件,摧毀一批犯罪團伙,斬斷一批非法利益鏈條,有效遏制非法制售“特供酒”犯罪活動。
公安部提示,廣大消費者切勿輕信所謂黨政軍單位“特供酒”“專供酒”“內供酒”的酒品,謹防上當受騙,務必通過官方正規渠道購買酒品,若發現違法犯罪線索,請及時向公安機關或有關部門舉報,避免落入消費陷阱,造成人身財產損失。
社會,社會犯罪,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