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野猴傷人并非偶發,也屢屢引發人與動物如何和諧相處的討論。圖/IC photo
文 | 徐斌榮
近日,一則游客在四川瓦屋山景區遭遇野猴群攻擊的視頻,再次引起公眾對“野猴傷人”的熱議。
據報道,6月28日,劉女士在眉山洪雅瓦屋山參加徒步打卡比賽,在到達第三個打卡點,一個人往上走時,十余只猴子突然往身上沖,對其又抓又咬。劉女士表示,整個過程持續了3分多鐘,現場沒有工作人員,后來才有游客幫忙把猴子趕開。
6月29日,瓦屋山景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事發后,景區對游客傷口進行了應急處理,同時承諾承擔全額醫療費,且目前也已支付了所產生的醫療費。
這已不是猴子第一次惹事。從早前貴陽黔靈山公園與四川峨眉山景區的獼猴問題,再到今年4月份海南萬寧的野猴傷人,每一次都引起公眾的廣泛討論。
景區野猴為啥會傷人?
野猴傷人,并非偶發,而是管理及應對不當時的一種必然。猴群傷人背后原因復雜多樣,涉及生物學、生態學、人類行為學和心理學等多個方面,首先則是出于猴群的領地防御行為。
猴群具有強烈的領地意識,當它們感覺到自己的領地受到威脅時,就可能產生攻擊行為。而食物資源的獲取,是其領地意識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游客在猴群附近進食或攜帶食物,可能會吸引猴子靠近并試圖獲取食物,從而導致沖突。
長期與人類接觸的猴群可能逐漸適應人類的存在,并學會從人類那里獲取食物。而游客的投食行為就是很不好的意識培養,這可能導致它們在尋找食物時變得更加大膽和具有攻擊性。
而且,猴群內部的社會結構和等級制度,可能導致個體之間的競爭和沖突,有時這種內部緊張關系,也可能轉移到對人類的攻擊上。同時,棲息地喪失或破碎化可能導致猴群的食物來源減少,從而增加它們與人類接觸和發生沖突的可能。
在此背景下,風景區作為野生動物保護地與人類旅游活動開放地,就承載著雙重角色和責任。
一方面,風景區有著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維護生態系統完整性的使命,其生態保護行動結果會有效促進動物種群的增長。
另一方面,風景區在滿足游客的休閑、教育和文化體驗需求的時候,又難免壓縮野生動物的活動空間。正是這種活動空間的重疊,屢屢引發人猴沖突。
于自然風光類風景區而言,游客與動物的沖突反映了一個十分廣泛的現實:如何在確保游客安全的同時保護動物的生存環境,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本次事件中,瓦屋山景區管理人員表示,“我們景區和許多有猴群存在的景區一樣,也有著野生猴群難以管理的難題。它們又是保護動物,即使要驅趕,也要上報給相關部門批準后,才能進行相關舉措”。
雖然這也不能成為責任推脫的理由,但在某種程度上,這番話也說明了景區在面臨類似問題時應對乏力的現實困境。
景區野猴應該如何管?
對于猴子等野生動物活動頻繁的景區,從日常管理上,就應該制定針對性的規范措施,同時加強日常的巡邏監管。尤其需要在猴群活動區域增加巡邏人員,對游客行為進行監管,及時糾正可能引發沖突的行為。
同時,在景區內設置專門的野餐區域和食物存放點,引導游客在指定區域內進食,減少食物對猴群的吸引。制定明確的游客行為規范,禁止喂食、逗弄等可能引發猴群攻擊的行為。
此外,也有必要通過研究猴群的行為模式,了解其活動規律和潛在威脅,為游客提供更加準確的安全信息。對于一些沖突概率高的景區,還應制定詳細的應急預案,包括猴群傷人事件的快速響應流程、傷者救治措施,并設置專門的醫療救助站等。
從長遠發展與管理看,景區有必要采取相應的治本措施,主要應該包括生態保護與恢復。通過保護和恢復猴群的自然棲息地,減少人類活動對它們生態環境的干擾,從而降低猴群與游客接觸的機會。
科學規劃游覽區域,也十分重要。合理規劃游覽路線和游客活動范圍,設置明顯的警示標識和隔離措施,就能避免游客進入猴群頻繁活動的區域。
對景區的野猴,還需采取科學的種群管理。對猴群數量進行合理控制,可有計劃的定額捕、驅等,以避免因猴群數量過多而導致食物競爭和領地沖突。
當然,游客在進入類似景區時也要注意自我保護。這主要包括,不要喂食野生動物;不接近或挑釁猴群;穿著適宜,避免鮮艷或反光的衣物;在遇到猴群時保持冷靜,避免突然的動作;在緊急情況下,及時尋求幫助等。
與自然界的親密接觸,是人們到自然風景區旅游的一種可貴體驗。當我們從熱衷于展示與動物的友好接觸,到發生動物傷人事件時,我們首先應該意識到,這是自然保護成果與生態觀念進步的體現。
萬物生靈,共生共榮。如何減少類似“野猴傷人”事件的發生,避免陷入“野生動物重要還是人重要”的偽命題,是包括風景區在內的自然保護機構與工作者的責任,也是需要全社會想辦法解決的事情。
撰稿 / 徐斌榮(自然保護工作者)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