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串辣椒 、一頭牛 、一只鴨,商丘“火”出了圈丨富民產業調研行?

【大河財立方 記者 司高妍 文圖】商丘,位于豫、魯、蘇、皖四省接合部,是河南省的東大門,素有“豫東門戶”之稱。

優越的地理位置之下,這座承載著悠久歷史與燦爛文明的城市,在農業領域也正出圈出彩。

其中,商丘柘城縣宛如一顆耀眼的明珠,生產的辣椒紅遍大江南北,是商丘農業的一張亮麗名片。與此同時,肉牛產業、鴨產業也在商丘蓬勃發展,展現當地農業發展的豐碩成果。

一串辣椒,柘城“火”出了圈

“世界辣椒看中國,中國辣椒看河南,河南辣椒看柘城,柘城辣椒香世界。”

六七月份,正是辣椒植株茁壯成長的日子,記者來到柘城縣辣椒綠色種植基地,遠遠望去,一排排整齊的辣椒植株筆直地挺立在土地上,其葉片翠綠而茂密,在陽光的照耀下反射出油亮的光澤感,微風拂過,輕輕搖曳。

1976年,柘城縣從國外引進三櫻椒種植、加工技術,得益于適宜的氣候、肥沃的土壤,此后種植面積、加工能力逐年增加,1999年,柘城縣被命名為“中國三櫻椒之鄉”。隨后,柘城縣持續加大對辣椒產業的發展,直至發展成如今的“中國辣椒之都”。

小小辣椒不僅是柘城縣的一張“金字招牌”,更是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金鑰匙”。

“全縣有20萬人聚集在辣椒產業鏈上,15萬人因辣椒走向致富路。”柘城縣農業農村局一級主任科員鄭先領說。

據介紹,目前柘城縣培育種椒專業村106個、千畝良種繁育基地8個、萬畝辣椒綠色種植基地10個,全縣辣椒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40萬畝,年產干椒超12萬噸,其中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25萬畝。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面積種植辣椒作物的同時,柘城也成為了全國最大的干辣椒交易集散地。“在這里只有你想不到的辣椒品種,沒有找不到的辣椒品種。”

來到柘城縣干辣椒交易市場,記者注意到,雖然現在不是交易旺季,但市場里依然有不少椒農、椒商正忙活著為辣椒脫籽加工、按質分揀、裝袋打包、裝車外銷,每道工序都有條不紊,一派繁忙景象。

“每年農歷八月中旬至來年農歷三月,是柘城干椒交易期,在這期間,市場交易區每天凌晨5點左右便人頭攢動,有從各地趕來賣干椒的商販、椒農,也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辣椒經紀人。”柘城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據了解,柘城縣以16個鄉鎮交易集散地為支撐,268個村級交易網點為基礎,構建了一張上通全國各地、下通千家萬戶的市場交易網絡,年交易量突破70萬噸、交易額超過100億元,年出口創匯2億余元。

依托辣椒種植、流通優勢,柘城縣不斷深挖產業鏈、延長加工鏈。

2018年,柘城縣成功創建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結合國家支持政策,依托“一區一園”,建設了牛城辣椒特色小鎮,打造集規模種植、品種展示、產品研發、加工貿易、文旅休閑于一體的融合發展樣板區。

“此外,柘城縣加大龍頭企業培育,目前擁有北科種業、傳奇種業等良種繁育龍頭企業16家;培育并引進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多家,產品涵蓋辣椒粉、辣椒油到辣椒醬等8大系列26個品種,年加工能力超過30萬噸,已形成了集新品種研發、規模種植、精深加工、倉儲貿易等為一體的全鏈條產業。”鄭先領說。

火辣辣的辣椒不僅映“紅”了柘城縣群眾的好日子,還讓大家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傳統農區產業振興發展之路,成為帶動柘城縣區域發展的“紅色”名片。

一頭牛,“犇”向致富路

除了辣椒外,肉牛也是柘城縣一大特色產業。

走進河南省萬犇牧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犇牧業)寬敞的牛舍內,便能聞到淡淡的草料氣息,記者注意到,一頭頭毛色發亮、膘肥體壯的肉牛正悠然自得地休憩著,“哞哞哞”叫聲此起彼伏。

據萬犇牧業廠長楊鵬介紹,萬犇牧業是浙江嘉豫食品投資的全資子公司,成立于2020年1月份,占地200畝,目前廠房內共計有2500多頭肉牛,每年年產值約9000萬元,主要銷售區域在浙江、上海、江蘇等一線城市。

近年來,柘城縣把發展肉牛奶牛產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實施肉牛奶牛產業工程為載體,圍繞種植、養殖、加工、銷售等關鍵環節,大力推進肉牛奶牛產業高質量發展,初步形成從秸稈回收、飼料加工、種牛繁育、屠宰分割、牛制品深加工等全產業鏈肉牛奶牛產業發展新格局。

“除了萬犇牧業,柘城縣還培育蓮旺牧業、柘牛農牧、韻德牧業等大型肉牛繁育養殖基地10家、奶牛養殖基地1家、肉牛繁育合作社20家、存欄50頭以上養牛場73家,存欄10頭以上的養牛場310家,規模養殖占比達88.6%。其中蓮旺牧業已發展成為全省規模最大的單體肉牛母牛繁育基地。”柘城縣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推進肉牛養殖方面,柘城縣主要實施“1690”工程,即培育一個萬頭牛場、六個千頭牛場、九個百頭以上的養牛專業村,以及所有自然村非規模養牛戶“清零”,加快推進肉牛產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帶動了農村人口就業,讓群眾實現自我“造血”。

為推動柘城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柘城縣還編制了《柘城縣肉牛奶牛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5)》,**《柘城縣關于支持肉牛奶牛產業全產業鏈發展的意見》,采取“公司+金融+保險+農擔+經濟合作社+農戶”等發展模式,推動傳統養殖產業轉變成新業態發展模式。

此外,在加快肉牛奶牛產業全產業鏈發展的同時,柘城縣更加注重品牌打造,利用生命科學技術,在引進安格斯黑牛、西門塔爾、夏洛萊、南陽黃牛等品種基礎上,注重繁育本地優質種牛,走好特色品牌發展之路,2022年,柘城肉牛被評為“國家名特優新產品”。

一只鴨,“鏈”起富民大產業

傍晚時分,夕陽余暉為夏邑縣的鴨養殖場披上了一層金色的紗衣。鴨舍內,一只只鴨子搖頭擺尾、肥碩健康,旁邊的食槽中裝滿了精心調配的飼料。

據夏邑縣郭莊鎮黨委副書記張永介紹,2017年,夏邑縣引進種鴨養殖企業——廣西桂柳牧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桂柳集團),投資15億元興建了桂柳牧業夏邑產業園。

桂柳集團夏邑區域負責人胡珂亮表示,目前桂柳集團已在夏邑縣先后注冊了河南金晶生化有限責任公司、夏邑桂柳牧業有限公司、夏邑縣桂家養殖有限公司三家公司,建設了兩個廠區,一個廠區主要為屠宰廠,一年可屠宰加工肉鴨3600萬只;另一個廠區則主要是飼料加工和種鴨孵化,每年可加工飼料約32萬噸、孵化種鴨3.6億只。另外,還配套了祖代基地、商品鴨基地、蛋鴨養殖基地等六大板塊,基本形成從保種、育種、擴繁、孵化、養殖、飼料、宰殺以及加工的全產業鏈條。

“桂柳集團通過企業綁定合作社、合作社綁定農戶的‘雙綁’模式,與全縣20余個鄉鎮的50多家合作社綁定發展,帶動1萬多人從事鴨禽養殖,存欄量達到200萬只。僅就鹿邑縣郭店鎮來說,現建有種鴨養殖小區約31個,養殖種鴨超100萬只,年產值10億多元,凈利潤3億多元,直接或間接從事養殖的群眾達到1000多戶。”張永表示。

如今,夏邑縣以郭店鎮為中心,帶動歧河、何營、會亭等多個鄉鎮發展種鴨養殖,被稱為“中國蛋鴨養殖之鄉”。

調研期間,河南省農業農村廳審計績效處二級調研員馮松濤表示,全產業鏈發展有利于鄉村產業提升內生動力和市場競爭力,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實現產業增效、群眾增收。

聚焦特色產業,商丘市全鏈條繪就好“豐”景

一串辣椒、一頭牛、一只鴨,只是商丘市打造區域性高效特色主導產業發展格局的部分典型案例。

記者從商丘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除了上述三大產業,睢縣蘆筍、虞城中藥材、睢陽郭村土豆、梁園草莓、永城富硒小麥等已形成區域特色產業。

近年來,商丘市充分發揮農業產業比較優勢,突出調結構、促融合、提質效,著力推動農業結構合理化、產業特色化、基地標準化、生產精細化、經營規模化、產品品牌化,進一步做深做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據商丘市農業農村局三級調研員董鋒霞介紹,商丘市目前已創建全國農業產業示范強鎮4個(柘城縣牛城鄉,永城市高莊鎮、虞城劉店鄉、夏邑郭店鎮);省級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鎮29個, 國家“一村一品”示范村鎮13個,省“一村一品”示范村鎮16個,其中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十億元鎮2個(夏邑縣車站鎮、北嶺鎮)、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1個(夏邑縣羅莊鎮孫王村)。

除了加快區域特色產業發展外,商丘市還圍繞面、肉、油、乳、果蔬五大產業,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持續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

如在糧食產業鏈發展上,商丘市擁有面及面制品企業54家、流通龍頭企業3家、種子企業4家、白酒龍頭企業5家,形成了糧食種子—糧食生產—面粉加工—食品加工(掛面、蛋糕、面包、月餅、淀粉、谷元粉)與小麥、玉米、高粱種植—白酒兩條產業鏈。

在董鋒霞看來,雖然商丘市目前產業發展豐富,但從整體來看,還存在規模較小、品牌建設較弱等問題。

“為此,商丘市下一步將繼續強化鏈條打造,打造養殖業、果蔬業等優勢特色產業鏈,拉長產業鏈條的同時,加強推行‘區域公共品牌+企業(產品)品牌’的農業品牌模式,加強品牌宣傳推介,打造一批在全國叫得響的農業區域公用品牌。”董鋒霞說。

責編:史健 | 審校:李金雨 | 審核:李震 | 監審:萬軍偉

國內,三農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