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根本不存在的“大學”,一個沒做過學術的“教授”,竟然能在全國多地的十余場活動中,把一群專業人士騙得團團轉——很難相信,如此匪夷所思的情節,并非小說虛構,而是最近兩年發生的真人真事。近日,這場騙局的主角“遼寧理工大學魏新河教授”引發網絡關注,其背景與騙術套路,也在質疑聲中逐漸得以揭露。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7月4日,遼寧省錦州市林業和草原局發布通報顯示:魏新河確有其人,系該局工作人員,目前已被停止工作,并因涉嫌招搖撞騙罪,被警方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官方通報的內容,不僅坐實了這位“神秘人物”的真實身份,也披露了此人的作案動機。據通報,魏新河生于1978年,今年46歲,自2022年以來,為提高知名度等個人目的,他多次以“遼寧理工大學教授”等虛假身份參加線上線下學術交流活動。
魏新河的騙局之所以破產,直接原因是其一篇存在嚴重抄襲嫌疑的投稿。審稿人員注意到這篇投稿后,試圖進一步調查,卻發現他自稱供職的“遼寧理工大學”根本不存在,與其校名相近的兩所大學也是查無此人。
此事經由媒體報道,終于引發連鎖反應,使魏新河的所有造假劣跡徹底暴露。魏新河落入法網,并非復盤問題的終點。
畢竟,在此之前,魏新河已經用假身份參加了多場學術活動,其組織方不乏知名高校。一個手段并不高明的騙子,竟然能一路過關斬將,作案兩年才意外“翻車”,怎能不讓這些涉事高校感到尷尬?事件曝光后,記者致電采訪這些活動組織方的相關負責人,其中有人拒絕回應,有人坦言工作存在疏忽,也有人表示當時就發現了問題,取消了“魏新河”的發言。但無論如何,他直到今天才被抓獲,是擺在公眾面前的事實,無可辯駁。
在互聯網時代,要查實一名學者的身份、單位與職銜,并不需要費多大的力氣。如果一所高校在組織學術活動時,連魏新河這樣的騙子都識別不出,恐怕不是能力問題,而是工作人員根本沒對審核流程上心。那些自稱當時就已發現魏新河不對勁的高校,也本可采取進一步措施。畢竟,做“事后諸葛亮”是最容易的事,如果他們對學術造假問題有足夠的敏感度,當時就應采取舉報、公示等行動。若能如此,又怎么會有更多后續單位在同樣的騙術面前重蹈覆轍?
對大多數學術圈外的人而言,參加學術活動并無多少利益可圖。或許正因如此,某些學術活動的組織單位才對參會人員的信息疏于審核,以至于讓個別招搖撞騙者乘虛而入。但是,事出有因不代表情有可原。參加學術活動雖然很難獲得直接的學術利益和經濟利益,但可以鞏固和抬升當事人在特定圈子里的地位和形象,為其后續施行其他騙術“打基礎”。學術活動若想維護自身的公信力與嚴肅性,必須考慮各種極端情況,拿出相應防范措施,如此方能取信于人。
今天,一個想要“提高知名度”的地方機關干部,就能輕易擊穿眾多高校的防線;明天,倘若有人帶著一定的學術素養、懷著更具體的逐利動機做出類似的事,旁人又要如何信任這些高校能夠“御敵于外”?從這個角度上看,此事對各個學術機構而言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警示。魏新河的所作所為固然荒唐,但其能夠屢屢得手,才是令人警醒的現實。
對此,學術界不能僅僅將其視為笑談,而應有所反思、舉一反三。抓出一個騙子不難,確保未來的學術活動能夠保持純粹,才是真正需要持久努力的目標。
撰文/楊鑫宇
編輯/黃帥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社會,社會犯罪,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