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團長”趙久然:將好玉米種到全國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5日電 題:“玉米團長”趙久然:將好玉米種到全國

眼下,在位于北京通州于家務鄉的國際種業園育種基地,數以萬計的玉米育種材料正茁壯成長著,有的剛出苗,有的已開始吐絲散粉,還有的已結出果實。

這些都是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首席科學家趙久然最掛心的“寶貝”。今年62歲的趙久然,自1983年攻讀碩士研究生時與玉米結緣,至今已與其打了四十多年的交道。現在同行和玉米農戶們都親切稱他為“玉米團長”,他的微信名也是這個名字。

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玉米,在趙久然心中有著很重的分量,“玉米是全球和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用途廣泛,對我國糧食安全和飼料保障都至關重要”。在從事玉米研究數十年的時間里,趙久然帶領團隊育成推廣國審玉米新品種200多個,累計種植5億畝以上,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科技工作者、創新爭先獎等榮譽……

面對這些榮譽,趙久然很淡然,“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作為一名農業科研人員,我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事,能使億萬農民增產增收,這是令我欣慰的事”。

趙久然(左)在田間做科研。受訪者供圖

1962年,趙久然出生于北京市平谷區熊兒寨鄉,從小經常在田間地頭干農活。當時糧食產量比較低,他便產生了一個樸素的心愿,讓農作物大幅增產。

1986年,趙久然碩士研究生畢業,被分配到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從事玉米科研工作。不久后,他主動提出到玉米主產區的延慶下鄉蹲點搞科研。在6年的蹲點實踐中,趙久然切身感受到種子是影響作物產量的重要因素,有了好種子再加上良種良法配套就能夠顯著增產。那時他就決心做好兩件事,一是培育好種子,二是研究快速識別真假種子的技術。

回到單位后,趙久然開始投身于玉米育種研究。1997年,院里成立玉米研究中心,他任主任。當時他們只有幾個人和幾畝試驗田,經費也很拮據。他和團隊成員想辦法克服種種困難,大部分時間都在試驗田里搞研究,靠科研成果轉化實現“自我造血”,不斷培育出優良品種,讓“京字頭”玉米種遍全國各地。

當被問及令他自豪的玉米品種時,趙久然說出了一長串品種名字,其中排在頭位的便是“京科968”。為了選育該品種,趙久然和團隊用了十年時間,“選育一個好品種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首先要培育出好的親本自交系,再組配出數以萬計的雜交組合,通過不同條件下的測試和篩選,還要考慮面對的播種條件、氣候、土壤等多種因素”。

當前,“京科968”已在全國大范圍推廣種植,僅在通遼市,每年的播種面積就達到上千萬畝。趙久然在通遼可謂是家喻戶曉,每當到通遼田間地頭,當地農民經常一眼便能認出趙久然并要合影留念。“我也體驗了被‘追星’的感覺。”趙久然開玩笑說道。

在京郊和全國許多地方,趙久然帶領團隊育成的另一優秀品種“農科糯336”進入了示范推廣階段。這是新培育出的鮮食玉米品種,能在一個果穗上實現甜、糯兼得,一經問世便深受消費者喜愛。

未來,趙久然還將繼續培育出更多好種植、口味好、營養價值高的新品種。“從最初的追求吃飽,到吃好,現在人們越來越注重吃健康。人民群眾對玉米的更高需求,便是我們不斷努力的方向。”趙久然說。

趙久然在田間做科研。受訪者供圖

趙久然不僅研究好種子,還致力于利用技術手段鑒別假種子。他帶領團隊構建了全球數量最大的玉米標準DNA指紋庫,已儲存10萬多個玉米品種的分子信息,實現玉米品種分子“身份證”大數據信息化管理,為玉米品種審定、品種權保護、品種真偽司法鑒定、農民權益維護等多方面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談到當下正不斷涌現的新技術、新手段,趙久然充滿了濃厚的興趣,“我們很多育種工作就在運用全基因組選擇和多組學的大數據理念,方興未艾的人工智能技術也是非常有力的助手,我們正研究如何更好把它用到未來的科研工作中。科技在進步,我們也得緊跟時代潮流,不斷加強學習,用好前沿技術為我們的育種科研服務”。

趙久然透露,經過前期的研究和積累,當前他帶領團隊正在培育一些能增產的新品種,預計再有兩年就能夠大面積推廣應用了。“中國人要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玉米產量對我國糧食安全至關重要,我作為一名黨員,能夠立足農業科技創新崗位,不斷培育玉米良種,讓億萬農民增產增收,我感到非常幸運和光榮。”趙久然說。(來源:中新網 記者呂少威)

國內,三農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