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65歲男子葉某某因在北京地鐵10號線列車上擾亂乘車秩序而被警方行政拘留。但沒過多久,網絡上居然出現了“北京地鐵大爺女兒含淚發聲”等多個相關視頻,為該男子“申辯喊冤”,引發了廣泛關注。
經查證,這些視頻都是編造的。7月6日,平安英德官博發布情況通報,網民張某敏(女,25歲,廣東英德人)為蹭事件熱度、博取流量,經預謀策劃,由其本人冒充葉某某女兒并通過視頻編輯軟件變老特效冒充葉某某妻子,由其父親張某勇(54歲,廣東英德人) 冒充葉某某,錄制多個視頻相繼在網上發聲,對葉某某擾亂乘車秩序事實歪曲解讀、“申辯喊冤”,公然挑戰公序良俗,嚴重擾亂網絡秩序。目前,張某敏、張某勇因涉嫌尋釁滋事已被公安機關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
因為編造視頻而被刑拘,事件的處置不可謂不重,但也側面體現該行為的性質及影響之惡劣。通過技術手段冒充當事人,試圖為幾乎全網聲討的事件“翻案”,既模糊了事實真相,傷害了公序良俗,也攪亂了人們的樸素認知和社會公德。而這一切的目的,居然只是為了博流量、蹭熱度。
事實上這樣的事情并不罕見,在過去諸多引發全網關注的事件里,都出現過這種荒誕表演。比如在此前的“胖貓”、“巴黎丟作業”以及這兩天的西安交大李某某事件中,都有人冒充當事人、知情者,編造種種虛假信息,為了蹭熱點、博流量,不惜給互聯網空間制造混亂。
對這樣的行為,相關部門的態度是非常明確的。今年4月,中央網信辦開展“清朗·整治‘自媒體’無底線博流量”專項行動,其中就著重點名“假冒熱點事件當事人、親屬或者相關人員發布信息,博取網民關注”的行為。在此前的各項治理中,這種無底線的蹭熱點也一直都是重中之重。
這樣的事件密集出現,也再次說明類似行為有很強的頑固性,總有人試圖以身犯險,去博取這種帶毒的流量。這也提示著相關治理應當進一步加大力度,對類似行為出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輕縱,大幅度提高違法成本,通過強有力的治理,為互聯網的內容生態樹立鮮明的導向。
另外平臺也應當強化巡查和信息處置。仔細想想,這些行為之所以反復滋生,就是因為有利可圖,涉事者可以通過短暫聚集的流量快速變現,或是獲得平臺獎勵,或是進一步商業運作。因此,平臺有義務去強化信息核實、賬號處置,第一時間對虛假信息進行規制,不給其擴散影響、借機牟利的空間。
而類似事件的多發,對公眾也是個提醒——對于網上動輒自稱是當事人、知情者,宣稱有什么內幕、猛料的消息,都應當多抱有一分警惕,別被輕易帶了節奏。
仔細看看所謂“北京地鐵大爺女兒含淚發聲”這事,當事人甚至動用了視頻特效用于偽裝。可以想見,隨著技術進步,造假成本也會進一步降低,虛假信息制造傳播的力度可能會更加巨大。前不久南昌警方就查處了一起案件,一MCN機構實際控制人通過AI軟件生成虛假新聞,最高峰一天能生成4000至7000篇,數量之大令人瞠目結舌。
這些都意味著在今天的技術語境之下,網民更需要擦亮雙眼,提高自身的輿論素養,甄別抵制虛假信息。人們應當明白,營造清朗的互聯網空間,終究需要部門治理、平臺處置、賬號自律、網民參與等多方合力,每一個人都可以也應當為此貢獻力量。
撰稿 / 柳早(媒體人)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