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7月7日電 題:小小枸杞讓中國西北荒漠“披綠生金”
新華社記者劉海、謝建雯、馬思嘉
49歲的胡玉柱未曾想過,家鄉這片10多年前寸草不生、讓人想逃離的沙地荒灘,如今變得郁郁蔥蔥,紅果滿枝頭,她和鄉親們的生計也得到保障,改善了生活。
改變,很大程度上源于小小的紅果——枸杞。枸杞是中國傳統的藥食同源植物,藥用歷史達3000余年。作為中國枸杞核心產區,寧夏枸杞貴在道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唯一明確可以入藥的枸杞。
胡玉柱家住寧夏中寧縣鳴沙鎮五道渠村,她的家鄉中寧縣是國務院命名的“中國枸杞之鄉”。眼下正值寧夏枸杞采摘季,她和工友們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鳴沙鎮璽贊生態枸杞莊園采摘枸杞鮮果,這些鮮果隨后將被制成枸杞干果、鎖鮮枸杞和枸杞原漿等不同產品出售。
“采一斤枸杞鮮果能掙2.5元,我一天至少能采六七十斤,手快的能采100多斤呢。”正說著,胡玉柱的籃子里已經盛滿紅彤彤的果實。“真想不到,過去這個地方沙子刮起來迷人眼,天陰沉得嚇人,吃完飯的碗底都有沙子。現在枸杞樹綠綠的,果子紅紅的,空氣好,收入也好。”
鳴沙鎮地處寧夏中部干旱帶,曾經風沙肆虐,境內沙地、鹽堿地較多,農作物很難成活。同時當地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無工業污染。2013年起,璽贊在鳴沙鎮打造萬畝生態枸杞種植基地,對周邊荒灘、鹽堿地進行綜合改造利用。
“有時候一晚上風沙過去,20厘米高的枸杞樹苗就找不見了。工人早晨起床,帳篷被沙子堵住是常事。”璽贊生態枸杞莊園生產中心副主任朱小兵回憶,盡管如此,大家仍沒日沒夜地搶工,為來年4月的種植做準備。2014年春天,荒蕪的土地上種下了45萬株枸杞苗,九成都活了下來。
在寧夏19個種植枸杞的縣市(區)中,大部分位于中部干旱帶,土地貧瘠、水資源匱乏。枸杞耐旱耐鹽堿,隨著種植面積擴大,不僅為荒灘披綠,而且成為當地重要的富民產業。
吳忠市紅寺堡區是中國最大的生態移民易地扶貧集中安置區,發展枸杞產業成為當地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路徑。多年來,通過枸杞種植基地引水滴灌植樹造綠,一座座枸杞園漸成規模。
在位于紅寺堡區大河鄉的百瑞源生態枸杞種植基地,近千名采摘工人在枸杞地里穿梭忙碌。這片3000畝的綠洲,10多年前還是一片飛沙走石、寸草不生的荒漠。
“荒漠里種植枸杞非常困難。為從源頭保證枸杞品質優良,基地采用標準化種植模式,眼前這些管帶是我們利用現代節水灌溉方式,把黃河水從幾公里外提上來,再通過水泵輸送到枸杞跟前,同時利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實現精準滴灌和追肥。”種植基地總經理馬濤說,如今,越來越多村民依托在枸杞地務工和收獲季采摘增收致富,采摘高峰期日均用工約1500人。
“基地每年平均用工約5萬人次,不僅有紅寺堡本地民眾,還有周邊縣區務工人員,每年支付勞務費用700余萬元。”馬濤說。
枸杞產業是寧夏大力發展的產業之一。截至2023年底,寧夏枸杞保有面積32.5萬畝,鮮果產量32萬噸,全產業鏈綜合產值達290億元。寧夏枸杞產業直接從業人員27萬余人,分別參與到種植、加工、流通、銷售等生產環節中,其中種植環節人員占比最高,有13萬余人。
“荒漠綠了,枸杞紅了,家鄉美了,農民富了。過去寸草不生的戈壁荒灘現在培育特色產業,帶給枸杞人滿滿的成就感。”寧夏枸杞協會會長郝向峰說。
國內,城市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