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開始變好的跡象,是從家長戒掉這3種講話方式開始的

任何時候不要小瞧了溝通的力量,有效和無效的影響力也是大不相同的,如果你和孩子的關系相處得很糟糕,那問題很有可能就出在講話方式上

有位媽媽,前幾天在媽媽群吐槽

她說她快被上四年級的女兒給氣瘋了,每天晚上都要防著她偷玩手機

明明已經知道了,也明明一直在給她機會承認錯誤,可孩子就是抵死不認,哪怕證據擺在眼前也可以睜眼睛說瞎話

就在昨天晚上,女兒借口說作業寫完了

然后就躲進房間不知道干些什么,媽媽推門推不開,喊她開門不理會

沒辦法了,她只好拿出備用鑰匙強行開門

大概是游戲玩得太入迷的原因吧,剛推開門就看到還沒來得及藏起來的手機

一氣之下,媽媽生氣地把手機從窗戶扔下去,然后準備檢查作業

沒想到,孩子非但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問題,還因為手機被扔而生氣地把作業本給撕了

眼見這一幕,媽媽就直接武斷地認為:“就是沒有寫作業,現在撕作業也完全是為了毀滅證據”

接下來,就是母女倆的口角之戰了

女兒說:“我沒有”

媽媽批評:“你沒有,你還有什么是不敢的,心思天天都在偷玩手機上了,我看你根本就是個小偷”

女兒不服氣,惡狠狠地盯著媽媽、瞪著

媽媽被那種眼神扎心了,講話不聽,就直接懲罰孩子把撕掉的作業抄十遍,然后還要寫一份至少有一百字的檢討

顯然,這兩份處罰對于根本不服管教的孩子來說就是對牛彈琴,依然是無動于衷

對于這種情況,有位一直旁觀的媽媽是這樣回答

她說:

“不能好好說話,這就是當今教育的通病,明明可以溫和地說清楚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話到嘴邊卻總會喜歡反著來,明明是關心孩子,話說出來也竟不知覺成了責備,你說這些都是愛孩子的表現,可孩子能理解嗎?不能,無法好好說話,仿佛也成了糟糕教育里讓人頭疼的頑疾”

確實如此,一個家庭的關系好壞、一個孩子開始變好的跡象,這些都跟我們和孩子的講話方式息息相關

不想和孩子陷入糟糕的敵對局面,想要一段教育開始往好的方向發展,那聰明父母就會主動戒掉一切不利于親子關系的講話方式

特別是以下3種講話口吻,早點戒掉、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才能早點恢復昔日親密:

01

戒反問

有人說,一個家庭最令人窒息的地方就是:“不能好好說話”

孩子變好的開始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父母好好說話、孩子才能聽進去話,并意識到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

可現實卻是,很多父母都不具備好好說話的能力

我們在跟孩子講話的時候,也明明可以溫和簡單地概括講述,可話到嘴邊總是不知覺變了味

就拿我的一個朋友來說吧,他已經連續五年沒有回家過年了

大家都吐槽他是一個“野孩子,都不知道想家”,沒想到卻勾起了他的傷心事

朋友今年33歲了,還沒有成家,這也是他家里火燒眉毛的大事了

可對于朋友來說,這反倒是一件好事

問了原因才知道,問題都出在他母親身上

他覺得,如果原生家庭不好,結了婚也因為矛盾天天爭吵,最后還是會因為諸多不和而選擇散伙

如此,還不如一開始就不結婚,還可以避免再受一次傷害

原來,朋友從小到大對母親最大的感悟就是嘴碎、嘮叨、不會講話,還是典型的雙標型人物

舉個很明顯的例子

同樣是丟了東西的尋求幫助,母親的態度卻是因人而異

如果是陌生人,她會特別熱情地收集線索:

“什么時候”

“在哪里丟的”

“丟的什么東西”

“別著急,我們都陪著一起找找”

如果這個人換做是朋友這個兒子,那結果就是一通批評:

“丟了東西就自己找啊”

“你都多大了,怎么還跟個小孩子一樣天天丟東西,真是越來越沒腦子了”

“喊什么喊?我又不是給你看東西的”

“這個月都已經是第幾次丟東西了?再那么丟三落四,以后別指望我給你錢再買新的”

如此講話態度,內心再強大的孩子也會被慢慢瓦解

明明是同一個人,明明是同一件事情,卻有著完全不一樣的態度,那給人的感覺也是態度好的那一方是喜歡的,態度差的那一方就是討厭的

特別是對于年齡比較小的孩子來說,父母的態度決定著他們的自信程度,一個整天挎著臉、動不動就反問的態度,給人的感覺就是“嫌你煩、討厭你”

久而久之,即便是孩子心中有再多委屈、再多想分享的事,也因為態度而退縮

反問式溝通,給人的感覺真的很不耐煩、也很傷人

不想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父母疼愛,那從現在開始一定要改掉說話方式,盡量多用肯定的話去表揚孩子的優點

02

戒抬杠

和孩子溝通,就是盡可能地將語言溫柔化、過程簡潔化

說孩子能聽懂的話,說孩子能接受的話,親子關系才能得到長久的穩定與和諧

我認識一對關系比較差的母女,她們之間幾乎可以用“相看兩生厭”這個詞形容了

怎么回事呢

女孩認為,媽媽就是一個特別難溝通的人,不管說什么都要跟她對著干,永遠也走不進媽媽的心

媽媽也覺得很委屈,明明做什么都是為了女兒著想,可孩子根本不理解苦心,說她幾句就叛逆地各種嚷嚷,非要爭個贏不可

前幾天,英語老師來電話,說孩子最近的狀態不是很好,上課老是走神、交作業也不及時,關于補交作業的質量根本就是隨便應付,沒有幾道題是對的

媽媽知道后焦慮不已,只好私自做主給孩子報了一個英語補習班

可孩子知道這件事情后態度特別惡劣,氣沖沖地撕掉事先準備好的英語練習題,還憤怒地推了媽媽一下,然后又回到房間反鎖著不愿意出門

媽媽覺得莫名其妙,明明是她花錢幫助孩子補習功課、提高實踐能力,沒有感激不說,反倒還被生氣地推了一下

她氣急了,對著房門就開始大喊:“今天這事兒,如果你不跟我道歉,就過不去了”

女孩抵抗回應:“過不去就過不去,還嚇到我不成”

于是,母女倆的關系一直緊張焦慮,她們誰也不愿意讓誰,誰也不愿意被對方打敗

直到爸爸回家聽說了這件事,一針見血地指出:

“我算看出來了,多大點事啊,媽媽不就是想幫助閨女提高英語成績嗎?閨女不就是覺得媽媽沒有事先商量、不夠尊重嗎,大家把這些事情說開,也就沒那么復雜了”

是呀,家不是我們抬杠的地方,孩子也不是我們爭輸贏的對象

就算孩子的成績考差了,就算孩子哪里做錯了,就算父母態度強勢不夠尊重孩子,只要我們意識到問題所在,能靜下心坐在一起商量戒掉咄咄逼人的態度,那好的溝通自然就能養出明辨是非的好孩子

03

戒挑剔

網上有句話說:

“你挑孩子的刺永遠挑不完,就像你把孩子的缺點拿出來批評,只會讓缺點變得更差,孩子對你的心結也會變得越來越大”

如此看來,那家長與其跟孩子硬碰硬地較勁、挑刺,那不如直接換一種孩子能接受的思路去產生影響

畢業于名牌大學的堂哥,如今是月薪好幾萬的設計師,也算是十里八村的出息人了

而說起如今的成就和能力時,他說他最感謝的人就是大伯母

想想聰慧溫柔的大伯母,心中確實蠻羨慕堂哥的成長環境

記得堂哥讀高一那年夏天,因為打籃球不小心傷到了膝蓋,需要臥床休養一段時間

而休學那段時間,大伯母為了堂哥的腿傷可以早點恢復,每天都是想盡辦法煲湯補充營養

為了能吃上新鮮的豬蹄,她還專門步行二十多公里的山路買肉

奔波一天回家后,也沒有時間好好休息,而是馬不停蹄地生火煮湯

好不容易把一鍋湯只煮成一碗精華遞給堂哥,堂哥卻各種嫌棄

一會說湯里的腥味太重了,一會又說湯太難喝,根本喝不下

本以為,故意找茬就能避免喝湯,沒想到大伯母并沒有發脾氣,而是默默地端走湯,然后又在之前煲湯的基礎上再做一些除腥步驟

看著又是一碗湯端在面前,再看看大伯母那累得滿頭大汗的表情,他再也沒有了理由拒絕喝湯

后來,堂哥內心有愧,把養傷期間故意找茬的事兒說了出來

沒想到,大伯母依然沒有生氣

她還寬慰堂哥說:

“就算你找茬也沒事,如果不是你挑刺嫌腥,我也不會在一次次的經驗總結里找到了煮湯不腥的方法,說起來,我還應該感謝你的找茬呢”

從此,堂哥也如大伯母一樣,學會了以德報怨

不管發生了什么事情,也不管別人如何對待他,他都能在自我情緒修復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改變去影響孩子,這才是父母以身作則、改變孩子最簡單的方式

本內容為虛構小故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所有人物、地點和事件均為藝術加工,請理性閱讀,切勿對號入座

社會,社會沖突,家庭沖突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