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變化)從一粒藥,讀懂醫改背后的“民生賬本”

中新網北京7月12日電(邵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全面深化改革將掀開新篇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作為涉及千家萬戶的重大民生工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被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統籌推進。

“改革發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終的判斷標準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發展成果。”過去十多年間,新醫改帶來的健康紅利惠及全民: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重持續下降、新藥好藥上市步伐加快、家門口就醫從有到優……

從逐步探索、破立并舉到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相繼鋪開,醫改推進的每一步,都在一點一滴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資料圖:患者在自助藥房取藥。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

破解“一粒藥”之困

讓醫改成果惠及每個人

7月初,江蘇蘇州市民耿雪帶著身患脊髓性肌萎縮癥(SMA)的兒子洋洋來到醫院,注射了第4針諾西那生鈉。

諾西那生鈉注射液是我國首個獲批治療SMA的進口藥物,其70萬元一針的價格曾讓不少家庭望而卻步。轉機出現在2021年,一場被稱為“靈魂砍價”的談判,讓該藥以一針3.3萬元的價格進入了新版醫保目錄,也讓更多SMA患者看到了希望。

如今,洋洋每4個月注射一次諾西那生鈉,報銷后一針自費9000多元,一年花費約3萬元。

“一針70萬我們絕對負擔不起,同病區好幾個孩子都是進醫保后才開始打針治療的,醫保救了我們家孩子。”耿雪說。

“每一個小群體,都不該被放棄”,為越來越多患者帶來希望的“靈魂砍價”,是醫改惠民的縮影;“一粒藥”難題的破解,帶來的是人民群眾切實的獲得感。

為虛高藥價擠“水分”

讓人民群眾得實惠

讓人民群眾得實惠一直是深化醫改堅守的方向。

圍繞看病貴問題,醫改下大力氣啃“硬骨頭”: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推進醫藥集中帶量采購、加快新藥審批……擠出藥價虛高“水分”,更多患者因此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用上了便宜藥、放心藥。

資料圖:醫生正在為病人取藥。中新社記者 楊華峰 攝

患有一型糖尿病的安徽蕪湖市民鐘書宇,深切感受到了藥品集采的利好。每日4針且要終身注射胰島素的他,曾為所需開銷萬分焦慮。直到2021年底,國家組織開展胰島素專項集采,平均降價48%。

“集采降價加**診慢病報銷,現在我在胰島素上的花費每天不到2元,壓力小了好多。”鐘書宇說。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9批國家組織藥品集采共納入374種藥品,平均降價超50%;2023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內藥品總數增至3088種,慢性病、罕見病、兒童用藥等領域的保障水平明顯提升;2023年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640元……

一項項舉措的鋪開,一個個“成績單”的公布,折射出醫改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民生紅利。

更多便民就醫舉措落地

只為托底民生

為人民群眾提供可及的優質醫療服務,是深化醫改的必答題。

“小診所冷冷清清,大醫院人滿為患”曾是基層醫療的真實寫照,但隨著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完善以及分級診療制度的推進,群眾就近看得好病的需求逐漸得到滿足。

一組數據顯示出分級診療強基層的成效——全國已有13個類別的國家醫學中心和125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落地實施;全國70%的衛生院已與上級醫院建立遠程醫療協作關系;縣域內常見病、多發病就診率達到90%以上……

更多滿足公眾需求的人性化舉措也在探索、推進。

例如,針對“陪護難”問題,多地多家醫院試點推行“無陪護”病房。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總醫院開放了6個“無陪護”試點病區,該院副院長張標城介紹,由經過專業培訓的護理員為患者提供生活護理,不僅能減輕患者家屬和護士的壓力,也能及時發現患者病情變化,提供更專業的照護。目前,已有部分醫院將“無陪護”服務費用納入醫保。

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面對醫改這一世界性難題,中國書寫了讓14億多人民更有幸福感的溫暖答卷。新的“考卷”徐徐展開,健康中國之路正在鋪就,醫改向全民健康覆蓋大步再出發,必將為人民帶來更多福祉。(文中部分受訪者為化名)

國內,民生,公共服務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