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向“新” 湖北撐起中部崛起戰略支點

  新華社北京7月13日電 《中國證券報》13日刊發文章《追“光”向“新” 湖北撐起中部崛起戰略支點》。文章稱,中部崛起,吾楚有責。錨定“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目標定位,湖北奮楫揚帆,推動“建成支點”實現歷史性突破,“走在前列”邁出關鍵性步伐,“譜寫新篇”取得標志性成果。

  一方面,湖北傳統產業煥發新生機;另一方面,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追“光”的同時,努力發展新興產業,湖北制造奔涌向“新”。從2020年經濟總量位居全國第八,到2021年跨越5萬億元,再到2023年達到5.58萬億元,穩居全國第七,一條昂揚向上的曲線,彰顯湖北發展的強勁韌性和巨大潛能。  

  (資料圖片。新華社發。)


   支柱產業轉型升級


  汽車產業是湖北重要的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發揮著工業經濟“壓艙石”的作用。自1969年“二汽”落子十堰后,歷經50余年的發展,湖北已經成為我國汽車化程度最高、產業鏈最完整的省份之一。

  2022年,湖北省汽車產量189.6萬輛,營業收入6922.9億元。“武襄十隨”汽車產業集群入選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成為全國3個國家級汽車產業集群之一。

  目前,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已經成為汽車行業大勢,面對汽車產業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湖北省汽車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提質換擋,老樹發新芽。

  電池泡在水中仍可以正常工作,這一幕在東風嵐圖汽車的展廳里可以直觀感受到。在展廳的魚缸里,金魚在游動,而它們身邊浸泡著一塊由嵐圖汽車研發的“琥珀電池”,這款電池即便浸泡在半米深的水里超過72個小時,仍可以正常工作。

  “就算車輛遭遇事故進水,‘琥珀電池’還是可以保持安全狀態,以最大程度確保車輛上人員的安全。”東風嵐圖汽車相關負責人介紹。

  “琥珀電池”只是東風汽車實施“東方風起 科技躍遷”戰略取得成果的一個縮影。在未來,能幫忙訂行程、買車票的“具身智能體”汽車也將出現。東風汽車的研發人員正在著手為汽車打造“超級大腦”,預計2026年底,東風汽車將實現可執行駕駛任務和非駕駛任務的具身智能體應用,重新定義汽車。

  東風汽車總部所在地的武漢經開區,在全力加快構建具有競爭力的“車谷造”新能源汽車品牌矩陣,力爭今年推動全區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40萬輛。

  “一方面推動嵐圖、路特斯、云峰、猛士等新能源整車企業盡快達產;另一方面加大‘龍頭+中小企業’產業生態建設,強化科技企業與整車企業的緊密協同,搭建更具韌性的新能源汽車供應鏈。”武漢經開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聰明的車,需要智能的路。為了實現汽車產業整體轉型升級,湖北圍繞5G、無人駕駛、車路協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加快推進武漢國家“雙智”試點。預計到2025年,湖北將開放測試道路2000公里以上,建設智慧高速公路180公里,實現重點區域全覆蓋,基本滿足車路協同、智慧交通、智慧出行應用需求。

  據介紹,目前武漢已擁有常態化運行的自動駕駛車輛近570輛,自動駕駛出行服務訂單近120萬單,服務150萬人次,超越美國菲尼克斯、舊金山,成為全球最大自動駕駛運營服務區。


   “一束光”帶動創新之城


  “中國光谷”,是國家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中國第一根商用光纖的誕生地。從一根光纖起步,到如今在光電子信息產業獨樹一幟,有著“中國光谷”之稱的武漢東湖高新區堅持以創新驅動發展。最新數據顯示,光谷研發投入占比達10.5%。目前,光谷已經匯聚14萬家企業,集聚8家百億級制造業龍頭企業、18家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151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總規模突破5000億元。

  2024年一季度,光谷GDP同比增長10.3%,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7%,特別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4.1%,遠高于13%的全國平均水平。

  在長飛光纖的廠房內,一根透明玻璃棒,在拉絲塔內經過2000℃高溫炙烤后,頭發絲般粗細的光纖輕盈躍出。在長飛光纖,這根叫“光纖預制棒”的透明棒,單根能拉一萬多公里光纖。

  今年6月27日召開的重塑新時代武漢之“重”主題報告會啟動儀式暨武漢新城·世界光谷專場報告會上,長飛光纖總裁莊丹帶來了一個拳頭大小的空芯圓柱。

  莊丹介紹,這是公司自主研發的空芯光纖,傳輸具有超大容量、超低損耗、超低時延的特點。使用空氣纖芯替代玻璃纖芯,是光纖通信技術領域的一次重大創新,也是下一代光通信的顛覆性技術,有望應用于長距離通信、金融高頻交易、數據中心和云計算等各大領域。

  就在6月,公司助力運營商建立了全球首個800G空芯光纖傳輸技術試驗網,全球首個單波1.2T、單向超100T空芯光纜傳輸系統現網示范,這也是空芯光纖從技術原型走向產業化的重要里程碑。

  從拉出中國第一根商用光纖,到全球領先的光纖預制棒、光纖和光纜供應商,主營業務連續8年市場份額全球第一,如今,長飛光纖已經將原材料、零部件和裝備全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一步步在行業內攀登高峰。

  在華工科技的生產線上,一臺臺三維五軸切割機正在調試。三維五軸切割機是加工異性曲面零部件的利器,也代表著目前激光數控機床最高的技術水平。

  而這樣一臺國產三維五軸切割機凝結了“中國光谷”的智慧。它的三維五軸切割頭由華工科技開發、數控系統由華中數控打造、激光器由銳科激光提供,他們都是“中國光谷”的代表企業。

  華工激光智能裝備事業群三維五軸產品線總工程師胡軍巍介紹:“一臺完整的三維五軸激光切割機涉及三百多家企業,上萬個零部件,目前已經可以實現全面國產化。”

  從0到1,從進口到核心部件全國產化,再到銷量一路領先并打入國際市場,華工科技用創新趕超了世界一流水平。目前全國70%的三維五軸激光加工機床都是由華工科技生產。

  更值欣喜的是,十年前,華工科技激光產業園投產時,方圓十幾公里沒有一家企業配套。十年后的今天,產業園已經有二十多家供應商布局在周邊,生產配套不超過6公里,一臺原來需要幾個月制造完成的設備,現在只需要10天就能完成。


   搶占未來產業新賽道


  追“光”不止,向“新”前行。日前,湖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湖北省加快未來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6年)》,提出要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未來產業,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打造引領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未來引擎。

  方案提出,到2026年,湖北未來產業技術創新、企業培育、產業發展、載體建設等取得突破性進展,組織100項原創性、顛覆性技術攻關,發展壯大100家科技領軍企業和創新型龍頭企業,建設10家未來產業科技園和未來產業先導區等,未來產業總體規模達到1000億元。

  目前,湖北正在朝這個目標一步步前進。例如,用人腦、意念來控制假肢,讓殘障人士正常生活,這一愿景在腦際接口技術的不斷進步下有望成為現實。今年3月,由武漢衷華腦機融合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簡稱:衷華腦機)牽頭籌建的中國光谷國際腦科學創新中心掛牌成立。

  衷華腦機董事長黃立介紹,腦機接口是當前全世界都在爭奪的技術高地。“目前,國外的腦機接口芯片只能做到3000多個通道,而且是單向的。而我們團隊研發成功了65000通道、雙向的腦機接口芯片,居于國際領先水平。”

  腦機接口可在人的大腦與外部設備之間創建直接連接,實現腦與設備的信息交換,在醫療等領域前景廣闊。黃立舉例,通過腦機接口系統,可以用人腦意念來控制假肢;配合人工視網膜,可以讓盲人重見光明;還可以治療很多難治性的神經系統疾病,如癲癇、阿爾茨海默病、抑郁、帕金森等。

  “中國光谷國際腦科學創新中心成立后,將依托該中心開展癱瘓、抑郁、焦慮、帕金森等多種神經系統疾病的診療技術研究,推動共性及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通過3至5年的努力,推動解決腦科學領域的世界級難題,形成一系列腦科學的突破性創新成果,打造國際領先、千億產值創新賽道,形成國際腦科學人才、技術、產業高地,將武漢打造成世界級腦科學創新中心。”黃立說。

  除了腦機接口產業外,湖北的其他未來產業也在奮力“突圍”。低空經濟方面,2024武漢低空經濟產業發展推進大會提出,到2030年,武漢低空經濟產業規模突破千億元,進入國內低空經濟綜合實力第一方陣。在人形機器人領域,依托國家智能設計與數控技術創新中心、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國家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中心、國家先進存儲器產業創新中心等平臺,取得了人形機器人多模態柔性電子皮膚、機器人視覺、靈巧手等重大原創性成果。

  守住支柱產業基本盤,夯實光電子信息產業領先地位,爭搶向未來產業的發展機遇,湖北以創新撐起了中部崛起戰略支點,以強勁的發展韌性和巨大的發展潛能,在中部崛起的畫卷中畫下了屬于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完)

國內,民生,基建工程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