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水產學會完成換屆選舉加快推動漁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7月13日上午,武漢水產學會第八屆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在武漢市農業農村局召開。武漢市農業農村局王文高副局長、武漢市科協劉志武副主席、武漢市科協學會部彭竹春部長、武漢水產技術推廣指導中心唐德文主任等領導出席會議。會議由武漢市農業農村局漁業漁政管理處潘俊輝處長主持。

大會審議通過了武漢水產學會第七屆理事會工作報告、財務工作報告,通報了黨建工作報告,完成了學會章程的修訂,制定了新的會費標準,并選舉產生了新一屆理事會和領導班子。武漢市科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阮宜兵當選新一屆武漢水產學會理事長,武漢市水產技術推廣指導中心工程師朱文歡當選為秘書長。

武漢水產學會成立于1986年7月25日,是由武漢市內從事水產業務的相關人員自愿組成的全市性、學術性、非營利性社會團體,為促進水產科學技術與經濟相結合,助推武漢漁業健康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近年來,學會積極組織廣大會員推進水產科學技術的普及和推廣,配合開展生態健康養殖模式、養殖尾水治理模式、水產養殖用藥減量、配合飼料替代幼雜魚和水產種業質量提升等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五大行動”。累計協助市、區水產推廣部門組織開展了近1500期各類水產健康養殖技術和綠色標準化生產培訓班,共培訓人員9萬余人次,有力地提升了廣大水產養殖者的整體素質。此外,學會還組織會員積極深入基層,開展行業調研相關工作,撰寫了《武漢市漁業產業發展情況研究》《“數字江豚”發展思路研究課題報告》《我市設施漁業發展的報告》等十余篇高質量的調研報告,為政府部門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起到了智囊和參謀作用。

近年來,武漢市漁業以提質增效、減量增收、綠色發展、富裕漁民為目標,全力推動生態健康養殖、高效設施漁業、連片池塘尾水處理工程等漁業轉型升級,大力實施水產種業振興行動、漁業資源保護與生態修復,發揮科技優勢、建設“武漢活魚”區域公用品牌引領產業振興。2023年,全市水產品總產量47.36萬噸,全年水產苗種繁育量157.38億尾,水產品加工量9.6萬噸。全市現有水產苗種繁育企業44家,建成部、省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55家,示范面積25萬余畝;累計發展稻蝦綜合種養面積21.9萬畝,池塘流道養殖、集裝箱養殖、“零排放”圈養和工廠化循環水養殖40萬立方米。開展農村水產電商培訓,增添產業發展新動能。近兩年培育水產電商企業29家,2023年銷售6500余噸,銷售額近2億元。建成全國休閑漁業示范基地2個,全市現有各類休閑漁業基地近400余處,開發經營水面18萬余畝,年接待消費者近55萬人次,吸納勞動力5500余人,2023年休閑漁業年產值8.49億元。因地制宜培育和發展具有特色的養殖模式,形成了區域特色水產產業,在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保障水產品“菜籃子”中貢獻重要力量。2023年10月,農業農村部在武漢市召開了推進漁業現代化建設現場會。

同時,全力推進長江禁捕退捕工作,舉辦國家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全面啟動活動,開展長江禁捕“天網工程”等漁政執法能力建設,**網格化管理、巡護隊伍建設等制度文件,聯合市場監管、公安等部門開展聯合執法行動,推進長江“十年禁漁”落細落實。啟動“江豚回歸江城”計劃,成立武漢長江中華鱘保護中心和長江江豚繁育保種技術研究中心,策劃“數字江豚”項目,推動數字技術與長江大保護有效融合,“數字江豚”IP先后“游進”《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2022中國5G+工業互聯網大會、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等,2023年作為議題登上全國兩會,得到國家有關部委和省、市領導高度關注。同時,科學規范實施增殖放流,先后舉辦2022年全國“放魚日”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主會場活動、全國“中華鱘”保護日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累計向長江放流中華鱘、胭脂魚、長吻鮠等長江珍稀魚類23萬余尾,有效促進漁業資源修復。

來自武漢地區的水產科技專家、相關高校、科研院所、水產企業和漁業管理部門等會員代表130余人出席了會議。

通訊員:朱文歡 劉子棟 秦天龍 陳雪瑩

國內,三農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