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訊 中國制造走進世界各地百姓生活,中華美食飄香海外餐桌,中國設計持續全球“圈粉”,中國工程共筑美好世界……
時至今日,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勇敢“走出去”,在全球市場的廣闊大海中奮斗、成長,成為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交融交匯的生動寫照。
面對不確定性增多的外部環境和需求差異大的國際市場,中國企業如何出海遠航、行穩致遠?怎樣在合作共贏中共創發展新機遇?
(一)
中國企業“走出去”,今時如何不同往日?
彭博新聞社網站近期刊登題為《隨著新一代品牌為應對經濟放緩發力,中國制造走向高端》的報道稱:過去幾十年,只有很少一些中國消費品公司以自己的品牌吸引歐美消費者。但新一批年輕的中國品牌,如云鯨(掃地機器人)、文石Boox(閱讀器)和徠芬(電動牙刷和吹風機),正在開辟一條不同路徑,它們的銷售基于產品的性能。
當前,全球經濟復蘇乏力,跨境貿易投資遇冷,各國消費者更趨理性。“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以含金量更高的商品、服務與技術,持續為全球市場“上新”。
這些數據是注腳:
前10個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同比增長5.2%,其中,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集成電路和汽車出口實現兩位數增長。
同期,中國服務進出口同比增長14.6%,其中,服務出口同比增長16.6%;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同比增長10.6%,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同比增長15.7%。
增長曲線背后,是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
“低價、綠色的電力,對哈薩克斯坦本國產品出口到歐盟等地有很大幫助。”寰泰能源董事長南逸說,寰泰能源在哈薩克斯坦投資建設的8個新能源電站,不僅降低了當地電價,滿足了當地約100萬戶居民的用電需求,每年還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60萬噸。
越來越多中國企業主動和東道國企業攜手,加強互利合作、優勢互補,同時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創造就業機會、提供職業培訓、改善基礎設施、融入當地社區,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增進百姓福祉作出積極貢獻。
2023年,中國境外企業向投資所在國家(地區)繳納各種稅金總額75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0.3%。年末境外企業從業員工總數428.9萬人,其中雇用外方員工257萬人,增加7.7萬人,占比近六成。
今年以來,比亞迪泰國工廠正式投產,《黑神話:悟空》上線全球游戲平臺Steam(蒸汽平臺),海信、螞蟻集團、vivo、速賣通等中國品牌深度參與國際體育賽事……
加快“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正以高質量發展加速融入全球價值鏈,為世界提供更多選擇和增長動力。
從貿易往來到投資建設,創新動力更為強勁。貿易結構以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為主導,投資既有標志性工程也有“小而美”項目。2023年以來,中國與有關國家簽署了42個綠色、數字、藍色經濟投資合作備忘錄,深化與各國可持續發展合作。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服務,合作領域更為廣泛。過去“走出去”以外貿企業為主,如今有更多企業活躍在以智能硬件、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制造業,以移動互聯網、跨境電商等為代表的數字經濟領域,以及游戲、影視等產業,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涵蓋了國民經濟的18個行業門類。
從發達國家到不發達國家,出海地更為多元。中國企業“走出去”從過去瞄準歐美等發達地區,到如今更多走向亞洲、非洲、拉美等地區市場;從“廣撒網”到因地制宜深耕;從賣產品到貢獻經驗技術,共同探索最優發展路徑。
中國企業“走出去”,造福了世界,也壯大了自己。
寧波東方電纜股份有限公司,憑借“十年磨一纜”的毅力,一步步打入被國外頭部廠商壟斷的海纜國際市場。如今,其國際業務不斷擴大,到2025年國際業務占到公司營收10%這一目標,正在加快實現。
中國企業揚帆出海,不斷在學習中融入,在融入中發展,在發展中共贏。
“正是通過中國電商平臺,我才能把產品賣向全世界。”7年來,來自墨西哥的貝拉多通過中國電商平臺阿里巴巴,便捷地了解各國進出口政策與情況,將木酒桶從墨西哥山中遠銷歐美和亞洲各國。中國電商平臺為他帶來了80%的客戶。
百川向海,潮頭觀瀾。
無數中國企業如一朵朵浪花,迸發著勇氣與智慧,堅定融入全球化浪潮,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世界經濟復蘇注入暖流。
- 1
- 2
- 3
- 下一頁
- 全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