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聲訊 朱鹮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稱作“東方寶石”“吉祥之鳥”,歷史上曾廣泛分布于東亞地區,我國更是朱鹮最主要的歷史分布地。然而,受生存環境變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朱鹮種群數量在上個世紀急劇下降。從當年的孤羽七只,到如今的種群破萬,朱鹮保護者們走過了四十多年。
盡管數量上有了巨變,但如今全球一萬多只朱鹮都是當年“居住”在陜西的7只朱鹮的后代。近親繁殖行為導致朱鹮孵化率降低、野外生存能力下降。為扭轉這一局面,去年11月開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批準從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兩批引入20只朱鹮到江西省鷹潭市,開展野化放歸試驗。由于江西和陜西氣候上存在差異,此次朱鹮跨省定居不僅有助于它們增強野外適應能力,還有利于種群繁衍。
在江西省朱鹮種群重建基地,冬日的暖陽照進水波瀲滟的池塘,一只紅臉白衣的朱鹮身姿輕盈地從岸邊飛起,它的小伙伴也緊隨其后,振翅欲飛。鷹潭市龍虎山風景名勝區林業局副局長寧志剛說,12只今年遷居而來的朱鹮,已經和去年抵達的8只朱鹮打成一片。他們都來自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寧志剛:我們建立一個占地1500平方米的野化訓練大網籠,為了模擬野外的生存環境,并給這些朱鹮提供飛行空間,大網籠的垂直高度達15米,在網籠里面我們給它打造成一個像野外的棲息地,修建了梯田、樹林、池塘這樣的一個小濕地,里面有水、有草,每天人工投喂魚蝦給它吃。
寧志剛說,在15米高的網籠內,朱鹮們將接受常規飛行訓練,學習基本的野外生存技能,避開天敵,為最終放生并繁衍生息做準備。
寧志剛:朱鹮經過訓練,我們會選擇合適的時候進行放歸大自然,為提高生存率及在我們便于控制的范圍內生活,我們在大網籠外修復了一片濕地,增殖放流了泥鰍、黃鱔、螺螄等作為它今后的食物。
歷史上,江西曾是朱鹮種群的重要分布地。據文獻記載,明清時期,“紅鶴”(即朱鹮)廣泛分布于江西廣信府(今上饒市)至袁州府(今新余市和萍鄉市)一帶,而龍虎山地區正處于該區域的中心地帶。經調查研究發現,龍虎山景區生態環境優越,動植物種類豐富,點位上的樹種和水田情況能滿足朱鹮野外筑巢、繁殖、覓食活動,并擁有較好的科研監測基礎,且當地人為活動較少,適合朱鹮生存,具備開展朱鹮再引入的條件。
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專家路寶忠:我們看瀘溪河流域水非常清澈,小魚小蝦也非常豐富,有好多植被,非常好的森林環境,朱鹮在這里能夠很好地生存。
去年,江西省朱鹮種群重建基地從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引入8只朱鹮,開展野化放飛試驗。今年,引入的朱鹮數量增加到20只。江西省朱鹮種群重建基地飼養員肖天祥介紹,由于江西和陜西氣候上存在差異,此次朱鹮跨省定居不僅有助于它們增強野外適應能力,還有利于種群繁衍。
肖天祥:經過我們10個月的觀察監測,之前引進的8只朱鹮,已經完全適應了我們這里的環境,在飲食、繁育等方面,已非常接近野外種群,這就說明了我們龍虎山環境非常適宜朱鹮棲息、繁衍。
龍虎山的天氣一天天轉冷,而生活在精心搭建的網籠內的朱鹮們,在大冷天里談起了甜甜的“戀愛”。
肖天祥:它們戀愛當中會有互相梳理羽毛、踩背等行為,因為它們腳上有環志的,你看得出它們是一公一母啊。
朱鹮天性膽小,每次進入籠子前,飼養人員都會吹口哨或大聲說話,讓朱鹮提前察覺到人的接近,避免不必要的驚嚇。為了保護這些沉浸在愛河中的朱鹮不被打擾,肖天祥說,他和同事也改變了原本的投喂方式。
肖天祥:我們現在是不進去投喂的,投喂的方式就改成讓泥鰍順著進水管進去,我們基本上不到網籠里面去。
每年3月至6月是朱鹮的繁育期,雌鳥每次會下1至5顆蛋。在朱鹮孵化育幼期間,除了特定的溫度、濕度外,還需要人工控制和24小時不間斷監測。肖天祥介紹,目前,基地中的20只朱鹮由10只雄鳥和10只雌鳥組成,其中已有3對具備繁育下一代的能力。
肖天祥:未來一兩年,當這20只朱鹮全部性成熟后,江西朱鹮種群預計每年將有10只幼鳥出生。我們希望實際情況能比預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