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長江之歌丨湖北宜昌:屈原千年遺風依舊縈繞秭歸

潮新聞訊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屈原《離騷》中最廣為人知的一句,他也就此華麗開啟了中國浪漫主義的楚辭時代,并且深遠的影響此后2300余年。文化中國行·長江之歌來到屈原故里秭歸,感受三閭大夫留在這片土地上的千年遺風。

屈原祠第二次搬遷至新縣城茅坪鎮的鳳凰山。 記者 彭鵬 攝

秭歸是屈原的故鄉,歷史上有歸鄉、歸州之稱,其中以歸州沿用時間最久,歸州改為秭歸就與屈原有關。《水經注》記載:“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因名曰姊歸。‘秭’則由‘姊’演變而來。”秭歸文保人士介紹。

作為屈原故里,秭歸最早的一座屈原祠始建于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已經有1200年的歷史。1976年7月,因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興建,屈原祠遷至歸州東3里之向家坪。2006年11月,又因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興建,屈原祠再次被搬遷到秭歸新縣城鳳凰山。

“秭歸是三峽庫區文物大縣,為了配合三峽工程,我們采取發掘性保護和搬遷保護,重點對屈原祠和新灘兩岸的古建筑進行集中搬遷,復建于秭歸新縣城鳳凰山,按照原樣搬遷、原樣復建的基本原則,在建設中盡量用原來的材料。”秭歸縣文物保護中心主任李西海告訴潮新聞記者。

據了解,除了屈原祠外,青灘江瀆廟、歸州的古城門、古牌坊和古石橋等20余處三峽庫區淹沒線以下的地面文物,被整體遷建到鳳凰山。其中,清灘江瀆廟是目前我國保留較好的祭祀長江的瀆廟,鄭萬郎老屋、鄭韶年老屋等傳統古民居體現峽江文化特色。

郭沫若先生手書“屈原祠”三個大字鑲嵌在牌樓上方正中的天明堂。記者 彭鵬 攝

作為復遷的重中之重——屈原祠,入口山門嚴格按照原建筑式樣復建,以熟悉的形象喚起對屈原、屈原祠和對秭歸的文化的記憶。2023年12月,秭歸縣按照“原材料、原工藝、不改變文物原狀、最小干預”等原則,對屈原祠進行了遷建后的首次修繕保護。

我們看到,山門牌樓正中央鑲嵌著郭沫若先生手書“屈原祠”蒼遒有勁,“孤忠”、“流芳”分嵌左右額枋,門儲匾額上閃爍著“光爭日月”四個大字。整個建筑是紅柱白墻,六柱五間,三級壓頂,保留著唐宋遺韻、明清風格、峽江特色。

步入山門,《離騷》悲懣、《天問》浪漫、《九歌》縹緲……屈原的作品被林立于碑廊之內,屈原紀念館則展陳各種與屈原相關的展品和文物。記者看到這里有一組圖片,就是將屈原《九歌》中的《東皇太一》《東君》《云中君》《湘君》《大司命》等文學作品進行了呈現。一尊莊嚴的屈原銅像,則矗立在屈原祠最高處景仰大廳中央。

屈原祠內的屈原像前擺滿了他生前愛的蘭花 葛熔金 攝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之一,也是中國文化和中國詩歌的‘母親河’。”著名詩人、《詩刊》社主編李少君做客長江講壇時講到,唐代詩人李白、杜甫在長江流域寫下了他們的名篇名作,宋代詩人蘇軾在長江邊的黃州留下《赤壁賦》,古代偉大詩人的創作很多都與長江有關。但長江的第一個文學巨子是屈原,他是中國古典詩人的典范,其代表作《離騷》長達373句、2400多字,在兩千多年的時間里一直保持著抒情詩的最長紀錄。

在屈原祠內,人們經常會看到鄭承志的身影,他是國家非遺項目“屈原傳說”省級非遺傳承人。“秭歸周邊流傳著許多關于屈原的動人故事和美麗傳說,在晉代之前已頗為流行,我們已經收集了90余則,其中包括人物傳說、地名傳說、景物傳說和習俗傳說等。”鄭承志告訴記者,他的祖母為屈氏后裔、父親是學校的語文老師,外婆不識字但說起屈原故事總是滔滔不絕,受祖母影響父親也一直在收集屈原傳說,他耳濡目染從小學習和講述屈原傳說。

“‘屈原傳說’成為非遺項目后,我就開始建團隊、帶徒弟,我們收集、研究和講述屈原傳說,在到學校講、到外地講,最多的還是在屈原祠講。目前,我們團隊已經有20多個人,最小的是我12歲的外甥。”鄭承志介紹,屈原傳說來自民間,他們也不斷在民間收集。最近收集的是“米倉口”的故事,講述有一年秭歸遇到干旱,年幼的屈原趁著深夜將家里的米偷偷放到一處洞里,清晨老百姓看到米從洞里流出來,就有了這個故事。

由郭沫若先生手書的“屈原紀念館” 葛熔金 攝

“屈原故里對我們而言,不止是個地名,它承載著一種精神和情懷。”秭歸縣首個民間詩歌組織,素有“中國第一農民詩社”之稱的三閭騷壇,其副社長譚國粹接受采訪時談到,騷壇詩社因屈原而產生,因屈原而發展。這種屈原精神,是對祖國的深深眷戀,是對人民的無盡關愛,是對理想的執著追求。

三閭騷壇最早誕生于明代,創造了“一手鋤頭一手詩”的文化奇觀。社員都以愛好詩歌的農民為主,白天拿鋤勤耕作,晚上握筆寫春秋,詩歌內容多為紀念屈原、抒寫生活感悟。

“1982年,我們恢復詩社開展活動,最初只有13個人。那個時候條件比較艱苦,每年的5月初五,這群農民詩人,從家里帶小菜、苞谷面、臘肉,在一起做飯,開展詩歌活動,互相交流,吟唱詩作,一直到現在,四十幾年不曾間斷。如今,社員已經增加到130多名、共創作3萬多首詩歌。”譚國粹說,在秭歸廣袤的橘子田間,空山不見人,但聽吟唱。這些農民唱的不是流行歌,而是自己寫的詩歌,非常動人。

余光中先生創作的《秭歸祭屈原》 葛熔金 攝

在這里,詩是一種信仰,一種榮耀,更是一種生活的常態。詩歌不僅進車間、進校園、進社區,還進農村、進景區、進咖啡館……正是基于繁盛的詩風,2011年端午節,秭歸縣被中國詩歌學會授予“中國詩歌之鄉”稱號。

但秭歸農民詩人們最珍視的日子,還是每年的端午詩會。譚國粹介紹,詩社現任社長譚榮昌,是一位50多歲的農民詩人,常年在杭州打工、生活。平時農忙家人叫了都不回,唯獨每年的端午詩會,不管是天晴還是下雨,總要趕著回來參加,第二天再匆匆趕回去。像這樣的情況并不罕見,很多社員都為了參加詩會不遠千里歸來。

近年來,政府部門的大力扶持進一步促進了詩歌繁榮,每年投入經費扶持詩社活動、詩集出版。依托每年的騷壇詩會,秭歸政府持續開展一系列詩歌活動,并將一年一度的端午詩會打造成全國性詩歌賽事,曾吸引了余光中、流沙河、鄭愁予等知名詩人參與。

三閭騷壇副社長譚國粹  葛熔金 攝

“緬懷詩祖效宗猷,千載騷壇遺俗留。仰慕先賢清烈舉,虔誠后裔雅風謳。斟辭遣意情盈簡,淺唱低吟韻滿樓……”采訪尾聲時,譚國粹翻開2023年出版的詩社詩集,摘下眼鏡、深情吟唱起自己的詩作《千秋騷壇》。他沉醉在一種獨有的精神氛圍中,神游千里、馳騁想象。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