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將18類困難群眾納入監測 推進生存型救助向發展型救助轉變

社會救助是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的重點組成部分。12月26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近日**的《關于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健全社會救助體系的若干措施》,就進一步做好社會救助工作做出新的部署和安排。

廣東已將教育、農業農村、殘聯等12個部門的教育助學資助對象、脫貧不穩定戶、重度殘疾人等18類困難群眾共近490萬人納入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范圍,及時有效開展常態化救助幫扶。

《若干措施》聚焦政策、對象、服務、要素、組織等5個方面進行創新,涵蓋6個方面27項內容。明確低收入人口的范圍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特困人員、防止返貧監測對象、最低生活保障邊緣家庭成員、支出型困難家庭(剛性支出困難家庭)成員,以及其他困難人員。

廣東省民政廳副廳長陳奇介紹,在完善覆蓋全面的低收入人口社會救助政策體系上,《若干措施》提出在統籌現有基本生活救助、教育救助、就業救助、醫療救助等專項社會救助,以及急難社會救助政策的基礎上,強化與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等其他社會保障政策的銜接,關注困難家庭中特殊困難群體,實施精準幫扶。救助方式從物質救助拓展到“物質+服務”救助,推進生存型救助向發展型救助轉變;統籌社會救助城鄉發展,推動縮小救助標準城鄉差距,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逐步實現標準統一、制度并軌。

近年來,廣東通過數字賦能強化主動發現,推動“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與“人找政策”相結合轉變。《若干措施》明確,要完善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和低收入人口數據庫,加快建設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的“粵眾扶”綜合救助信息系統。該系統已于今年1月初步建成并上線運行,現已整合12個部門、54家商業銀行的30類數據,確保數據共享、動態更新,推動實現困難群眾“進一個門、辦所有事”。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