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過呼吸道感染的治療后,不少人會發現盡管“急性癥狀”消失了,但“久咳不愈”的情況卻隨之出現,“病好了,也沒完全好”成了困擾生活的小難題。對此,農工黨黨員、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康復醫學科主治醫師劉小燮建議采取“呼吸康復法”,為了降低呼吸道感染風險還應該提前進行“呼吸儲備”。
久咳不愈可能是“氣道過敏”
“大部分的久咳不愈,是因為病毒感染之后,氣道發生了‘高敏反應’,類似于氣道的‘過敏’狀態。”劉小燮解釋,這種反應可能持續數周甚至更久,如果不加干預,部分患者可能發展為咳嗽變異性哮喘,甚至演變為慢性哮喘。
此外,還有一些患者的久咳可能與體內病毒未完全清除有關。“有時,即使抗原檢測結果顯示病毒已轉陰,也并不意味著病毒完全被清除。”劉小燮提到,體內殘留的病毒或細菌仍可能刺激氣道持續分泌痰液,而人體為了排除這些分泌物,會通過咳嗽做出保護性反應,這種恢復往往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
如何區分究竟是“過敏”還是“病毒”?那要看是干咳還是有痰。如果是長期干咳,劉小燮建議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平喘類、抗過敏類藥物;而如果咳嗽時帶有痰液,則最好通過“有效咳嗽”將痰液盡量咳出體外。
此外,不少患者還可能出現呼吸困難。“有些患者因咳嗽、咳痰感到氣道憋悶,還有些患者則因原有慢性呼吸道疾病被新感染加重,從而出現明顯的呼吸困難。”劉小燮表示,事實上,只要有呼吸過程中的障礙,都可以進行“呼吸干預”。
如何做好“呼吸康復”?臨床常用縮唇呼吸和腹式呼吸兩種方法。
縮唇呼吸是將嘴唇撅成“吹口哨”的姿勢,用鼻子緩慢吸氣,再通過撅起的嘴唇呼氣。這種方法可以幫助打開部分閉塞的氣道和肺泡,從而改善呼吸困難,甚至提高患者的呼吸效率。
腹式呼吸則是“吸氣鼓肚子,呼氣癟肚子”。劉小燮建議患者在做腹式呼吸時,可以盡量把氣往肺的下方去吸,并用手觸摸上腹部或肋骨下方,以感受氣流進入下肺的過程。這種深層次的呼吸方式不僅有助于緩解呼吸困難,還可以增強肺部功能。
提前訓練“呼吸儲備”降低感染風險
康復,往往是臨床干預的“最后一步”。在劉小燮看來,更重點的是提前干預,也就是通過運動訓練等方式,提升身體抵抗力,降低呼吸道感染的風險。
防范呼吸道感染,提高“呼吸儲備”是不二法門。“事實上,許多自我感覺健康的人群,可能都存在‘呼吸儲備’不足的問題。”劉小燮表示。
呼吸儲備的強弱,往往通過心肺耐力和呼吸肌的力量來衡量。而心肺耐力的強弱直接體現在運動耐力上;呼吸肌的強弱則直接影響了呼吸儲備的質量。
劉小燮提示,提升呼吸儲備的有效方法包括有氧運動、肌力抗阻訓練和柔韌性訓練。“這三種運動類型各有側重,能從不同方面提升身體機能。跑步、快走、爬山、游泳等有氧運動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抗阻訓練則專注于增強肌肉力量;柔韌性訓練可以重點訓練與呼吸相關的上半身肌肉,如肩部、頸部等,通過充分的拉伸,改善身體的靈活性和協調性。”
對于健康人群和慢性疾病患者來說,科學合理的運動頻率尤為關鍵。每周進行3至5次有氧運動、2至3次抗阻訓練,以及每天適量的柔韌性訓練,不僅能提高呼吸儲備,還能促進全身健康。劉小燮分享,“此外,如果想要重點訓練呼吸肌,可以在市面上選擇專業的部分手持呼吸訓練設備,這就像是為呼吸肌購入一臺用于訓練的‘啞鈴’。”
然而,如果呼吸道已經被病毒感染,則應注意,不宜在恢復階段過早進行劇烈運動。“循序漸進是運動恢復的關鍵。”劉小燮表示,呼吸道恢復初期的神經系統相對脆弱和敏感,劇烈的運動可能會導致心率增快、血壓升高,自主神經系統變得更加紊亂,這不僅可能延長恢復時間,還可能引發其他并發癥。
這時應以輕微活動為主,例如散步或逛公園等,待身體逐步適應后,再逐漸增加運動強度和時長。從日常活動到適度的運動,逐步過渡到一定強度的訓練中去,避免呼吸道經歷二次傷害。“同時,還要注重維生素C、維生素D的補充。有研究表明,這些維生素在提升人體免疫力方面起到了重點作用。不僅有助于預防感染,還可以幫助人體盡快恢復正常機能。”劉小燮說。(完)(《中國新聞》報作者劉益伶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