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相接到相融,二十年繪就城鄉融合發展風景線

  嘉興12月13日電(黃彥君)坐上101路公交車,一路穿越城市、景區、鄉村,一邊是高樓大廈,一邊是沃野千里……這是“打卡”浙江嘉興最時髦的路線之一。

  2003年,城鄉101路公交開通,成為該市城鄉融合發展的標志性開端。2004年,嘉興市委以一號文件在全國率先**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把城鄉融合發展作為工作重點。

  二十年來,嘉興交上了怎樣的答卷?杭嘉湖平原腹地上,城鄉相接處風光正好,令人耳目一新。

  向“融”而行 資源互通消弭城鄉邊界

  “叮咚,三星村到了……”101路公交車線路上,嘉興市南湖區鳳橋鎮三星村是個關鍵節點。“生態環境提升、基礎設施日漸完善、老百姓實現共同富裕,都是城鄉融合發展的碩果。”三星村黨委書記徐利軍細數道。

  三星村是遠近聞名的“水蜜桃之鄉”。在徐利軍的回憶中,二十多年前,該村與浙江許多村莊一樣,村里有產品、城里有市場,但面臨城鄉壁壘多的“通病”。如何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推動資源要素雙向流動?

  2003年,101路城鄉公交車開到三星村,開啟該村“進城”之路。二十余年來,因水蜜桃而興的產業項目相繼落地,一輛公交車“拉”來了經濟、文化、教育、醫療等各維度的城鄉一體化。

三星村101路公交車。鳳橋鎮供圖

  在浙江,三星村并非個例。各具特色的鄉村,通過“一村一策、一村一品”發展模式,實現產業間互促共進、城鄉間優勢互補,還在體制機制創新、公共服務提升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15分鐘文化圈”“20分鐘公共服務圈”……隨著城鄉間數字差距不斷縮小、“小圈子”越拉越緊,教育共同體、醫療共同體助力資源互通共享,村與村、城與鄉之間融合互動成為常態。

  向“美”而變 精巧業態催熱鄉村產業

  漫步于嘉興市秀洲區油車港鎮勝豐村,縱橫交織的河網之間,客棧民宿、工藝作坊錯落分布,青石板路與藝術墻繪相映成趣,處處彰顯著小村莊的“文藝名片”。

  一個種桑養蠶、采菱捕魚的傳統江南漁村,“文藝范”從何而來?

  城鄉融合大背景下,該村緊扣“靚水、融文、理景、興業”規劃思路,深度挖掘“水資源”,充分培育農民畫、糖糕版雕刻和造船技藝打造非遺集群,生態農業、鄉村旅游、參觀研學等產業鏈初具規模。

勝豐村業態吸引游客。秀洲區傳媒中心供圖

  “環境煥新、文化賦能,吸引著城里人到田間地頭消費。21世紀初,勝豐村還是經濟薄弱村,如今已成為文化藝術村,正向未來科創村邁進。”勝豐村黨委書記范治新介紹,2024年上半年,該村村集體收入達475萬(人民幣,下同)。

  可見,城鄉融合發展不僅要求以城帶鄉,更為重要的是以鄉促城、城鄉互補。通過盤活鄉村基因,打造“自然美學空間”,鄉村特色、傳統文化與城市時尚業態可以實現同頻共振。

  從嘉興觀浙江,挖掘鄉村特質、“喚醒”發展基因,自然人文之“美”已播散在各個角落。

  在該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引領下,生態環境整治帶動鄉村人居環境改善,“明星村”層出不窮,鄉村咖啡、露營地、創意戶外項目等為鄉村之美注入了時代內涵。

  向“新”而生 田園牧歌唱響“數字未來”

  城與鄉融合發展,重點在系統規劃、協同并進——鄉村不能只迎合田園牧歌式的想象,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才能帶來實打實的底氣。

  在嘉興桐鄉,產業大腦+數字農業工廠+數字農業銷售平臺,解鎖鄉村數字經濟新業態,種苗培育、瓜果種植、畜牧養殖等串聯其間,“土特產”在城市商超中供不應求。

  從田間地頭到村社民居,未來社區、智慧農業、數字產業等正在成為鄉村“新標配”。

俯瞰姚莊鎮。嘉善縣委宣傳部供圖

  例如,嘉興市嘉善縣姚莊鎮坐擁精密機械、智能物聯兩大主導產業。2023年,該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9.5億元,進入全國鎮域經濟200強。

  難以想象,二十多年前,姚莊還是個純農業鎮。2008年,該鎮被列入浙江省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逐步引導農民‘帶地進城’,為發展工業騰出了空間,全鎮三分之二的勞動力從農民成為職業工人。”該鎮相關負責人說。

  “魚米之鄉”大地上,一個個村莊向新而生,是嘉興城鄉融合發展二十余年的剪影。在空間、業態與人互動過程中,城鄉關系加速重塑,譜寫著“兩相歡喜”的時代新篇。(完)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