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2月13日電 ( 郭超凱)“中國人非常熱情,迎接我們的總是微笑和問候。”在海外社交平臺YouTube上,旅行博主夫婦“Two Mad Explorers”游歷中國、品鑒各類美食的Vlog持續引發熱議,也給許多外國人“種了草”。
在體驗成都、重慶、廣州等地的風土人情后,兩人坦言,部分西方媒體常把中國描繪成充滿危險的國度,但他們的親身經歷打破了不實的刻板印象。
當下,“China Travel(中國游)”成為不少海外博主的“流量密碼”。“China Travel”的火爆出圈,也得益于2024年中國深化對外開放,“免簽朋友圈”擴容。
一年來,中國同新加坡、泰國、哈薩克斯坦等6個國家簽署互免簽證協定。截至目前,中國已同25個國家實現全面免簽,同157個國家和地區締結了涵蓋不同護照種類的互免簽證協定。
2月11日,海口美蘭國際機場,美蘭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民警為來自法國的旅客辦理入境手續。 駱云飛 攝“免簽朋友圈”擴容,成為中國不斷擴大開放的“名片”。
外國人可利用過境免簽、郵輪免簽及赴海南島等特定區域免簽政策來華旅游或開展商務活動。72/144小時過境免簽帶火了“China Travel”,坐著郵輪逛中國成為新風尚。
據中國國家移民管理局統計,今年第三季度,外國人通過免簽入境488.5萬人次,同比上升78.6%。
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王磊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免簽政策是中國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的務實之舉和“政策名片”,產生良好的示范效應。一些國家鼓吹“脫鉤斷鏈”、構筑“小院高墻”,而中國則主動擴大開放,為世界注入許多新動能。
10月23日,外國游客在北京什剎海地區的胡同內參觀游覽。 賈天勇 攝“免簽朋友圈”擴容,讓世界一睹魅力中國的風采。
從“City不City”成為網絡熱梗,到“China Travel”掀起熱潮,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愈發緊密。外國游客們不再滿足于走馬觀花,許多傾向于放慢節奏,深度體驗中華文化。
在貴州黔東南州,熱衷推介中國地道美食的法國人唐安諾向當地人學習貴州菜——酸湯魚和紅肉;在浙江杭州,來自加拿大的籃球少年品藥香、做拔罐、吃藥膳,感受中醫藥文化養生魅力;在福建泉州,國際友人身著漢服、頭戴簪花,悠然漫步古城……
游玩之余,外國游客們長短不一的Vlog,真實記錄了來華旅游的點點滴滴。他們的鏡頭,宛如一扇扇“窗”,映照出中國現代都市的繁華盛景以及普通中國人的煙火日常。
“‘China Travel’已成為世界近距離觀察中國、感受中國的窗口。”王磊表示,中國的魅力與活力,正吸引著許多外國游客從“頭回客”變成“回頭客”。
中國的免簽政策也贏得國際贊譽。芬蘭總統斯圖布對中國將芬蘭列入試行免簽政策國家發出“三連謝”,并表示芬企業界人士對此尤感振奮。馬耳他副總理兼外交部長伊恩·博奇對中國免簽政策表示歡迎,并評價這是馬中長期友好雙邊關系的又一里程碑。
6月15日,浙江杭州,國際友人在中國大運河杭州段開啟簪花漢服游,體驗運河邊的中國文化。圖為來自意大利的瑞麗體驗簪花。 王剛 攝“免簽朋友圈”擴容,也推動中國持續優化人員往來措施。
針對外國游客普遍反映的入境游“堵點”,中國公安部、國家移民管理局會同文化和旅游部等相關部門綜合施策,進一步提升金融支付、住宿交通、景區預約等服務的便利化水平,讓外國人來華“說走就走”。
中國駐外使領館全面取消簽證預約制度,進一步擴大免采指紋范圍;按現行標準階段性調減25%的簽證規費,外籍人員來華成本進一步降低。
“高水平對外開放是系統工程,免簽只是第一步。”王磊指出,要讓外國友人在華期間賓至如歸,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全社會齊心協力。小到符合國際標準的外語標識,大到外國人在華管理措施,均需優化完善。
從“免簽朋友圈”擴容到人員往來措施優化,一個欣欣向榮、自信開放的中國,正吸引著越來越多外國友人。國際社會亦期待中國于新的一年持續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與深度,為世界發展帶來新動力、新機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