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12月13日電(林波)“這條小龍的姿勢很特別,右手是抬起來的,很像一個加油的姿勢。我們稱為‘加油龍’,奧利給。”這是浙江文物尋寶團導師、浙江省博物館吳越國歷史文化研究展示中心副主任魏祝挺在短視頻中對“投龍簡”進行的相關介紹。
“加油龍”投龍簡。 林波 攝“魏老師的講解真是妙趣橫生,非常有網感,我的情緒值一下子被拉滿了。”近日,“投龍——從山川祭祀到洞天福地”特展在杭州舉行,來自上海的游客李溪受訪時表示,他最初是在一個視頻號上偶然看到了關于投龍簡的介紹,瞬間被有趣的言語所吸引,“無巧不成書,剛好有這個特展,我就迫不及待過來感受這把吳越國的‘歷史潮流’了”。
當下,文物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躍入公眾視野,成為連接古今文化的橋梁。各地紛紛創新手段,尤以短視頻這一新興媒介為突破口,讓沉睡千年的文化瑰寶煥發新生。
浙江擁有“萬年上山、五千年良渚、千年宋韻、百年紅船”的厚重歷史,古跡遺存、文獻典籍等文化資源更是燦若星辰。
近期,由浙江省文物局聯合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共同發起成立了“浙江文物尋寶團”,并開設了“尋寶記”短視頻欄目,通過短視頻形式,在講述浙江文物故事的同時,更向觀眾展現了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和情感故事。
作者梳理發現,該視頻號目前已刊發10期作品,以思想價值、文物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情緒價值作為敘述基礎,由當地文博和社會各界力量進行文物故事講述。
浙江省博物館展出的“阿育王塔”。 林波 攝例如,時任雷峰塔遺址考古發掘領隊的黎毓馨在短視頻中介紹文物“阿育王塔”時,還展示了其出土時刻的珍貴視頻資料;浙江分社副社長嚴格在介紹《富春山居圖》時,回憶了他在臺北“合璧展”上的所見所聞。
“那天在現場,我聽到有人在說杭州話,他們是一批長者,是大陸赴臺老兵,他們告訴我,在大陸的時候,他們是放排工人,天天在富春江上。他們對我說了一句話‘我的家鄉就在畫里’,我至今難忘。”嚴格在短視頻中如是介紹。
這句話不僅打動了他,也打動了萬千網友。
在浙大城市學院考古學系主任、教授杜正賢看來,這些精心策劃的短視頻,不僅讓文物的風采躍然屏上,更以其生動、直觀的方式,講述著中華文明的悠久故事,讓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在新時代的浪潮中熠熠生輝,深入人心。
近年來,短視頻憑借其天然的社交屬性和互聯網基因,以簡潔、平實、快速的特點輕松捕獲網民的注意力。
傳播學者、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志安表示,在當下短視頻盛行的時代,文物短視頻制作面臨兩種主要類型:一是側重于文物考古價值的介紹,雖具知識性,但可能稍顯枯燥;二是利用AI等手段讓文物“活”起來,增加趣味性,但可能削弱專業性。
“以‘尋寶記’為例的短視頻創作方式,既融入了個性化的挖掘過程與驚喜感,又從專業角度介紹文物知識,實現了情感帶入與知識傳播的雙重效果,這種調性很好的文化短視頻值得肯定。”張志安如是說。
而今,縱觀各地,多元文物短視頻不斷推陳出新,深受年輕人喜愛。
例如,《如果國寶會說話》系列短視頻,通過說唱BGM、二次元畫風、電腦編程技術等年輕人熟悉和喜愛的元素,與國寶碰撞,在網上播出后,收獲了高分和熱度;2024年國家博物館推出系列短視頻《“艾”看文物》,以數字科技賦能文物活化,結合實景拍攝,讓古老文物在云端“活”起來。
文物與短視頻的相遇,不僅讓沉睡的歷史以生動鮮活的姿態走進公眾生活,更通過創新的傳播方式,讓文化遺產在數字化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完美交融。
聚焦當前短視頻業態存在混雜、過度娛樂化等問題,張志安也建議主流媒體應順應平臺特性,為互聯網內容生態貢獻高質量內容,讓文物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