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12月13日電 題:數千條揚子鱷轉場“貓冬”
作者 儲瑋瑋 劉鴻鶴
12日午后,陽光普照,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的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夏渡片區內,數千條人工繁育揚子鱷“搬家”工作接近尾聲。
12月12日,在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夏渡片區內,工作人員將揚子鱷從飼養池內抱起。 儲瑋瑋 攝在一處戶外飼養池內,工作人員穿著高筒雨靴和防水工作服,小心翼翼地在池中移動,手中套捕工具探入水中,攪動著泥漿,試圖驚動可能藏身其中的揚子鱷。
揚子鱷,古代被稱作鼉(tuó),民間俗稱“土龍”“豬婆龍”,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小型鱷類,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長江“活化石”之稱。
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動物管理科科長易平四說,在冬季,由于飼養池內揚子鱷數量眾多,無法自行挖洞冬眠,每年當氣溫降至10攝氏度左右時,保護區就通過人工輔助的方式將它們轉移到越冬房中,待來年春季再搬回飼養池。
“搬家”前,一些揚子鱷漂浮在水面,慵懶地沐浴著冬日暖陽;而另一些則悄悄隱匿于泥濘之中,水面偶爾泛起的漣漪,或是泥漿中冒出的氣泡,便是它們露出的“馬腳”。
只見一名工作人員將套捕工具從水中輕輕一提,旁邊一名工作人員隨即用一只手牢牢捏住揚子鱷的嘴巴,另一只手則順勢環抱住其身體中后部,穩穩地將揚子鱷攬入懷中,人鱷“配合”極其默契。
當揚子鱷被抱上岸,工作人員用清水沖洗它們身上的泥濘時,它們才算“清醒”過來。有的緩緩擺動身體,昂頭張嘴發出“嘶嘶”的低吼聲。有的則突然甩頭,發出威脅的吼聲。
12月12日,在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夏渡片區內,工作人員將清洗后的揚子鱷抱起。 儲瑋瑋 攝不一會兒,“小泥鱷”露出“本色”。接著,它們進入紫紅色的“泡澡池”。“在被稀釋過的高錳酸鉀溶液中泡三分鐘,進行消毒。”易平四說。
泡完澡的揚子鱷被搬運至三輪車上,“坐車”轉場到室內越冬房。
越冬房內,供暖設施、溫濕度裝置等一應俱全。揚子鱷入住前,房間要經過反復消毒,設備也要多次調試和保養。
12月12日,在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夏渡片區內,工作人員對越冬暖房里揚子鱷進行再次清洗。 儲瑋瑋 攝一間越冬房有16個宿舍,體型相近的幾條揚子鱷會成為“室友”,室內溫度控制在10攝氏度左右。
進入越冬房后,工作人員會對每條揚子鱷進行體表檢查、外傷處理,對于一些用于科研的揚子鱷還會進行體征數據檢測。
“揚子鱷將在這里開啟近5個月的冬眠模式,在此期間,保護區將開展常規越冬管理和揚子鱷日常養護工作。”易平四說。
據安徽省林業局統計,除了現有的人工繁育揚子鱷以外,2024年最新野外調查結果顯示,經過多年的野外放歸和自然繁殖,該省揚子鱷野外種群數量連續4年保持增長,目前超1600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