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苦硬吃究竟是什么心理在作祟?

  ​​央廣網北京11月16日消息( 郭彥偉)生活中,有些人常常會陷入沒苦硬吃的怪圈,他們本可以選擇平坦的道路,卻非要給自己制造難題。沒苦硬吃究竟是什么心理在作祟?生活中大家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吃苦?為此,央廣網采訪了應用心理學博士、二級心理咨詢師廖春嶺。

  為什么有的人熱衷于沒苦硬吃?

  專家表示,沒苦硬吃這一現象的背后,通常隱藏著4個方面的心理動因:

  1.自我強化與身份認同

  有些人認為吃苦是個人力量的體現和自我價值的標志,因此,即使面對不必要的苦難,他們也會選擇去硬吃,從而強化自己的自我認同和社會形象。

  2.完美主義與過度責任感

  完美主義者往往對自己有過高的要求,認為只有通過吃苦才能達到理想中的目標或標準。對于這些人來說,“苦行僧”似的生活成為了一種追求。

  3.逃避焦慮和不安

  對于一些人來說,吃苦可能是一種逃避情緒困擾或內心沖突的方式。主動承受困難,反而讓他們感到自己有事可做,從而轉移對內心不安、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的關注。

  4.增強心理承受力

  在某些時刻,吃苦有可能是個人成長和心智發展的必要過程,直面困難和挑戰有助于個體增強心理承受力,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吃苦是為了成長,而非感到痛苦。

  吃苦不應成為生活和工作的常態

  專家表示,大家要清楚地意識到,并非所有的苦都是必要的。追求平衡、健康和高效的生活方式,遠比吃苦更加重要。面對“吃不完”的苦,專家建議大家做到如下幾點:

  1.理性思考

  “我為什么要承受這些困難?它們真的對我有益嗎?是否存在其他更有效的方式來實現我的目標?”通過理性思考,進而避免強迫自己去承受不必要的壓力。

  2.設定合理目標

  建議大家學會設定合理的、可達到的目標,而不是一味追求完美或過度挑戰自己。合理的目標能夠避免不必要的壓力,同時保持積極的動力。

  3.學會情緒調節

  建議通過冥想、深呼吸、運動或與他人交流等方式來緩解不良情緒。情緒調節有助于避免在不必要的情況下產生過度的心理負擔。

  4.合理分配資源與精力

  吃苦并不意味著一味地自我犧牲,而應把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任務上,避免無效的努力。

  5.學會適時放松

  過度努力可能會適得其反,導致身體和心理產生極度疲勞。因此,大家一定要注意合理安排休息時間,避免過度消耗。

  專家提醒,吃苦不應成為生活和工作的常態,而應是一種有意識的選擇。希望大家都能夠在保持身心健康的前提下,高效地工作、學習,避免過度的心理負擔。​​​​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