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11月16日電 (吳冠標)紅磚白石、燕脊翹檐、雕飾彩繪……在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崇武鎮,一座矗立的六層閩南傳統風格建筑,從外觀的布置到內部的陳設,無不彰顯著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的精髓,令人嘆為觀止。
15日,“萬千氣象看福建·唱響海上牧歌”網絡主題活動走進這座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傳習所,在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蔣欽全的帶領下,近距離感受閩南傳統民居的魅力。
15日,“萬千氣象看福建·唱響海上牧歌”網絡主題活動走進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傳習所。 吳冠標 攝閩南民居營造技藝始于唐五代,成熟于宋元,明清時步入巔峰,是閩南地區古建筑技藝的主流,并影響到了港澳臺甚至東南亞等地區。2009年,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作為“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子項,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泉州市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傳習所是蔣欽全多年心血的結晶。他在受訪時表示,將傳習所設置在家鄉惠安,不僅是因為鄉愁情懷,更懷揣著為家鄉培養閩南傳統建筑技藝人才的期望。
出生于“世界石雕之都”、“中國建筑之鄉”惠安的蔣欽全,是清代蜚聲八閩的“蔣源成石鋪”第六代傳人。他13歲就在祖輩教導下學習石雕技藝,曾當過國營石雕廠的骨干工人,改革開放后更創辦了自己的石雕廠。
20世紀90年代,蔣欽全開始從石雕界“晉升”到古建筑界,先后師從張由芳、杜仙洲、羅哲文等名匠大師,潛心鉆研,直至精通各類古建筑營造技藝,尤其擅長仿古建筑營造和文物建筑修繕。后來,他主持修繕了泉州安平橋、崇武古城、楊阿苗故居、施瑯故居等建筑,讓許多獨具特色的閩南傳統建筑得以延續“生命”。
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傳習所力求推介中華傳統建筑文化的瑰寶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吳冠標 攝“學習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最佳場所無疑是工地現場,但建設傳習所同樣有價值和意義。”蔣欽全指出,閩南傳統民居營造對多項專業知識的要求極高,學會這門技藝往往需要十年以上的積淀努力,因此很多年輕人提不起興趣,很少人愿意學習或者深入探究。
而傳習所就是一個很好的課堂。據介紹,傳習所設置了大匠工坊、匠宗精品展示廳、匠道講堂、匠心圖書中心、匠作傳統工具展廳等多個區域,與泉州信息工程學院、黎明職業大學等多所高校合作,通過開展綜合實踐、職業體驗、研學等活動,傳承閩南傳統建筑文化,培養閩南傳統建筑營造技術人才。
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傳習所力求推介中華傳統建筑文化的瑰寶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吳冠標 攝“設立傳習所就如同在年輕人心里種下一顆古建筑的種子,未來即便只有極少數人能投身這一行業,那也是值得的。”蔣欽全說。
此外,為尋求發揚傳承這門技藝的有效方式,年過六旬的蔣欽全身體力行,經常親自授課并參與古建筑構件展示講解等活動,還將自己所學、所思、所研及數十年的經驗編撰成《閩南傳統建筑營造技藝》,供廣大院校學子及建筑同行參考學習。
“傳承之路漫長而孤單,但我會繼續走下去。”蔣欽全表示,希望能有許多年輕人走進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傳習所,了解并從事古建筑營造行業,將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推向全世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