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昌11月15日電 (馬帥莎 周昕)11月15日晚,天舟八號貨運飛船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為中國空間站送去多項空間科學實驗項目,其中包含亞磁果蠅實驗。科學家將首次在中國空間站開展亞磁—微重力環境對果蠅基因、行為和生存繁衍的影響研究。
11月15日,天舟八號貨運飛船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 賈天勇 攝這次“飛天”的果蠅有何特點?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巖介紹稱,科研人員挑選了不同發育階段的果蠅,一種是“懷孕”狀態的雌果蠅,另一種是雌雄參半的蛹。
“雌果蠅繁殖能力很強,一生可以產出數百個后代,為了在飛行過程中控制后代數量,我們做了許多預演實驗,成蟲每個單元挑選了15只‘懷孕’的雌果蠅。”李巖說,同時,團隊也希望后續在太空孵化出雄果蠅,以便觀察雌雄果蠅的求偶、交配、互動等行為。
太空果蠅實驗怎么開展?李巖表示,科研人員先在空間站增設了一個磁屏蔽裝置,里面的磁場水平接近于0,也就是亞磁環境,再將一組雌果蠅和一組蛹的培養盒放置其中,觀察果蠅在亞磁復合微重力環境下的生物學反應,比如生長、發育及行為變化。此外,科研人員還在空間站設置了一個地磁對照組,里面也包括一組果蠅和一組蛹。
李巖稱,科學家在地面研究中發現,當缺少地球磁場時,果蠅的睡眠節律等行為會發生變化。“我們希望將果蠅‘送上天’,去看看在太空微重力和亞磁情況下,果蠅會發生哪些行為變化,獲取一手資料。”
將果蠅實驗“搬上天”有何難點?李巖指出,在果蠅培養過程中,果蠅的轉移是最復雜的操作之一。航天員需要把產卵后的果蠅轉移至新的培養盒,之后還要將新孵化的果蠅轉移至另一個培養盒。這一操作每隔幾天就要重復一次,并且受微重力環境影響,轉移方式相比地面更復雜,需要借助風力來轉移。
李巖表示,這項實驗旨在探究缺乏地球磁場對生物行為和基因表達的影響,將有助于研究人類大腦感知磁場的方式以及磁場對神經系統的影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