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11月15日電 題:福建藝術節持續火熱“藝術+”帶動文旅“熱”
作者 葉秋云
15日晚,第九屆福建藝術節閉幕式在福州舉行。連日來,包括五大劇種在內的福建地方劇種,以及話劇、京劇、越劇、木偶戲等佳作輪番登臺,在福州,“白天看景,晚上看戲”“跟著戲曲游福建”愈發受到市民、游客青睞。
戲曲快閃,驚艷中外游客
7日,來自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60余名入境游游客,在福州三坊七巷邂逅戲曲快閃活動,現場觀賞第九屆福建藝術節參賽劇目新創閩劇《幻戲圖》和傳統閩劇《荔枝換絳桃》選段,深切感受福建戲曲文化的魅力。
7日,來自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60余名入境游游客,在福州三坊七巷邂逅戲曲快閃活動。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 供圖第九屆福建藝術節于10月21日在福州拉開帷幕,持續至11月15日。此前,類似的戲曲快閃活動在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煙臺山歷史風貌區等福州熱門景點多次上演,讓市民、游客可以一飽眼福。
“福建的戲曲種類繁多,每看一場演出都有新的體驗和感受。”來自上海的楊女士和好友得知福建藝術節好戲連臺,決定先游景點再觀戲,沒想到,正好偶遇了戲曲快閃活動。“在古香古色的三坊七巷偶遇閩劇,有趣又奇妙。”
“我在福建,參加藝術節”
“藝術即是生活,舞臺隨處可見”“我在福建,參加藝術節”“閩山閩水物華新”“來福地,品福茶福味”……除了戲曲快閃活動外,在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煙臺山歷史風貌區、福建省美術館、西湖公園等地,以及第二十九屆全省戲劇會演、第六屆全省音樂舞蹈雜技曲藝優秀劇(節)目展演演出劇場,都可以看到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打卡墻。
“哪個游客旅游的時候,不想留下幾張美照?”一位來自黑龍江的“90后”游客呂女士表示,這次福建藝術節的打卡墻很獨特,看到墻繪上的土樓等元素,很想去當地看看實景。
10日晚,呂女士正準備去觀看福建京劇院創作演出的新編歷史劇《江海風流》。在該節目單的封底為第九屆福建藝術節打卡簽名蓋章處,她一一拿起福建京劇院制作好的劇場、劇團、劇目打卡印章,興奮地蓋上了印章。
11月10日,觀眾觀看福建京劇院創作演出的新編歷史劇《江海風流》前,在第九屆福建藝術節打卡簽名蓋章處蓋章。福建京劇院 供圖筆者了解到,福建藝術節期間推出了“集藝術節演出票贏景區套票大禮包”和“購藝術節演出票贏千張景區門票”活動等,此外,還推出了集齊一定數量藝術節演出票即有機會抽取福建熱門景區套票大禮包的活動,旨在進一步擴大藝術惠民的覆蓋面,做熱、做火第九屆福建藝術節。
“跟著戲曲游福建”如何游?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福建省戲劇家協會主席吳新斌指出,隨著時代的發展,新媒體的興起,文旅融合的不斷深入,新的演劇空間、傳播方式、評論話語空間已經出現,這些變化正在影響戲劇藝術。
本屆福建藝術節期間,文旅部門將福建“詩”和“遠方”的各類元素創新聯結、深度融合,創新打造“藝”游線路產品,以旅游促進文化藝術的傳播和消費。
當下,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已與福建省旅游有限公司對接,策劃了“跟著戲曲游福建”文旅融合旅游產品,將入境游、入閩游與福建藝術節、福建地方特色戲曲相結合,如針對港、澳旅游市場的“一路山海一路戲”五日游產品,針對大中學生旅游市場的“曲”游榕城一日游產品。
福建省旅游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旅游產品旨在讓游客在欣賞戲曲的同時,游覽風景名勝,品嘗地方美食。產品陸續上線后,頗受游客歡迎。
據悉,福建各地的文旅部門積極響應,將福建地方戲曲與當地旅游資源串聯,游客可在看福建好戲的同時,在預熱暖場環節,了解各地風景名勝推介,品地方美食,共同打造了集視覺、聽覺、味覺于一體的“清新福建”全新體驗之旅。
來自臺灣臺北的游客蘇沁前不久攜家人到福州旅游四天。他們白天游覽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煙臺山歷史風貌區等景點,夜晚則前往福州市工人文化宮大劇場、福建芳華越劇院等地坐下來靜靜聽戲。他說:“觀景又聽戲,此次福建之旅,別有一番情趣。”
老戲如何“唱新曲”?
藝術節,最終還是要回到戲曲創作與傳承上。福建作為戲曲大省,現有活態傳承的地方戲曲劇種23個,其中本土劇種18個,跨省劇種5個,此外,還有5種皮影戲、木偶戲類型,琳瑯滿目,堪稱戲曲藝術的“百花園”。
11月10日晚,福建福州,由福建京劇院創作演出的新編歷史劇《江海風流》在第九屆福建藝術節上演出。 呂明 攝第九屆福建藝術節上,閩劇、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歌仔戲(薌劇)等一場場好戲輪番上演,精彩絕倫。此間,梅林戲新編原創劇目《戲娘》、京劇新編歷史劇《江海風流》、梨園戲新編劇目《緹縈》等一一亮相,好評如潮。
吳新斌曾表示,進入新世紀,福建戲曲創作堅持以表演為中心的原則,彰顯戲曲性、劇種性,增強舞臺性、綜合性,既注重傳承傳統戲曲的精髓,又善于吸納當代元素,不斷探索舞臺新呈現新表達,出現一批代表性作品,展現出獨特的魅力與活力,被譽為“新閩派戲劇”。近年來,福建的戲曲創作自覺地走向了向傳統的回歸。
燈火不息,劇本難得。老戲如何“唱新曲”?吳新斌認為,要讓繼承和創新達到新的平衡。不斷深化對戲曲藝術本體審美特性的認識,強化現實題材創作,同時兼顧收集改編傳統戲、新編歷史劇,堅持戲曲創作“三并舉”的原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