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11月15日電 題:相聲漢服增妙趣 少年講解員漸成文博“潮力量”
丁思
“霸王龍是不是最厲害的恐龍?”“這個長得像植物,為什么它是動物?”……周末,面對追著自己拋出“十萬個為什么”的5歲小聽眾,甘肅省博物館14歲少年講解員侯澤磊身體前傾,認真解答每一個問題,如同9年前博物館工作人員回答他的困惑一般。
近年來“文博熱”興起。據官方統計,2023年,中國博物館總數達6833家,排名全球前列,接待觀眾12.9億人次,創歷史新高。在此帶動下,像侯澤磊這樣的少年講解員越來越多地參與其中。他們因表達個性化,講解方式富有創意,形成聯通古今的橋梁和文化傳承的“潮力量”。
11月9日,甘肅省博物館14歲的少年講解員侯澤磊在古生物化石展廳為游客講解。九美旦增 攝觀察發現,有的孩子借用相聲的形式講解,妙趣橫生;有的則身著漢服等特色服飾,營造氛圍;還有的利用中英雙語優勢化身文化小使者,為來自海外的觀眾講述中國歷史。
侯澤磊去年2月報名參加甘肅省博物館的少年志愿講解員選拔,通過層層篩選,可謂“千里挑一”。當年6月起,他主要負責甘肅古生物化石講解,由此開啟“自我投資”。
每一次講解前,他需要搜集歷史資料、參加培訓、定稿、背稿、演練?!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付出百倍的努力我也愿意去學習。這就像投資一樣,我現在把時間投入到這里,相信未來的回報會高于我的投入。”侯澤磊說。
侯澤磊接受專訪時說,博物館不僅讓他收獲了關于地理、生物、歷史等學科知識,還收獲了珍貴的友誼,這份經歷讓他變得更加自信。
在他的帶動下,9歲的妹妹侯澤依和媽媽楊娟也成為志愿講解員。如今,來博物館“上班”,成為侯澤磊一家的周末日常。
11月9日,甘肅省博物館少年講解員劉晨瑞在彩陶展廳為游客講解。九美旦增 攝中學生劉晨瑞和媽媽也組成“親子講解員”,為游客介紹中國彩陶藝術。
懷揣播音主持夢的小學生魏子超,在志愿講解員這個平臺上積極實踐,他字正腔圓、純熟沉穩的講解風格深受游客喜愛。
“在保證史實無誤的基礎上,孩子們可根據其個人風格來進行展示?!备拭C省博物館志愿者工作負責人劉婷說,現在,觀眾走進博物館,不再滿足于走馬觀花式的淺游,多元角度的講解,更能引發觀眾的共鳴;少年講解員能吸引許多孩子、家庭、學校、社會的參與,這是最好的傳承。
11月9日,少年講解員正在甘肅省博物館古生物化石展廳為游客講解。九美旦增 攝從2012年成立少年志愿者團隊起,甘肅省博物館已累計培養2000多名小講解員。目前在冊志愿者千余人,最年幼的只有6歲半。
“兒童從被動地聽,到主動地講,身份角色的轉換顯示的是社會兒童觀的巨大進步。”蘭州大學文學院院長李利芳分析稱,少年講解員能夠充分調動兒童的主體能動性去投身于文化傳承與創新,引導兒童在廣闊的社會實踐中開拓視野,錘煉得體大方的表達能力,體悟中華文化魅力并積極涵養文化自信,是非常好的育人方式與人才培養平臺。
李利芳建議,為充分發揮博物館的育人功能,博物館還可與學校聯合,尊重現代兒童的身心特征,探索思路更加開放與富有創造力的博物館課程,讓孩子們從形式單一的講解中走出來,拓展延伸出更為豐富多樣的益智游戲與文化活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