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月2日電 (記者 劉亮)在資源富饒的中原大地上,丹參、柴胡、蕙蘭等“土特產”如同璀璨明珠散落其間。如今,科技正為這些河南“土特產”披上新衣,當地鄉村特色產業發展也因此走出一條新路。
深冬時節,成片的葉嶺村丹參田被層巒環抱,一排排蓋著越冬地膜的田壟整齊劃一,在夕陽照耀下鍍上一層銀色。記者近日跟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采訪團來到河南嵩縣。據統計,嵩縣有中藥材1300余種,被譽為“中藥寶庫”,丹參便是其中一種。
“這里種植的丹參品相好,丹參酮含量高,深受市場歡迎。”嵩縣葉嶺村黨支部書記董廣聚說,近年來,在丹參種植中,科學化管理的重點性日益凸顯,成為推動丹參品質提升的關鍵。
環境智能監控、水肥智能決策……記者在采訪中了解,當地通過采取科學化的種植方法,能有效監測丹參的生長環境、營養供給和病蟲害防治,從而確保丹參的健康生長和品質。為了“物盡其用”,當地還對原本被視為廢棄物的丹參葉進行深度開發,通過提取技術從丹參葉中提取出有價值的成分,進一步延長產業鏈,增加產業附加值。
2024年12月27日,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嵩縣葉嶺村的丹參種植基地。 記者 劉亮 攝為做大做強丹參產業,嵩縣還將葉嶺村周邊鄉鎮和行政村近5萬畝土地進行整合,通過強村帶動弱村,共同打造全國最大的丹參種植基地。“過去,農民一畝地收入不到500元(人民幣,下同)。在科學化統一種植管理下,丹參種植效益有了明顯提升,如今一畝地能增收2300元以上。”董廣聚說。
在嵩縣,柴胡、皂刺、黃精、連翹、山茱萸等眾多土特產在科技賦能下,煥發新活力。以柴胡為例,在河南省科學院中原藥谷科創園,科研團隊正在培育一種柴胡新品種。該品種能優化藥材的遺傳特性,提高有效成分含量,增強抗病蟲害能力和適應性,從而減少其對化學農藥和肥料的依賴,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從育苗種植、采收,到加工和深度利用,農業生產各環節正走上標準化發展道路。“標準化種植是確保農產品質量的關鍵。”河南中醫藥大學藥學院教授董誠明說,目前其所在的科研團隊的工作重心之一就是制定種植標準,包括種苗選擇標準、種植規劃標準等。有了標準的制定,“土特產”的規模化種植就有了有力的支撐。
在洛陽市欒川縣,當地的蕙蘭花有上百年的種植傳統。然而,過去多是一家一戶單打獨斗,宛如散沙,不成規模。為了推動產業集約發展,欒川縣建立了蕙蘭產業園。隨著產業園落地,欒川蕙蘭產業的規模化和標準化種植從愿景成為現實。
科學知識在當地蕙蘭產業發展中同樣起著重點作用。據了解,在自然狀態下,蕙蘭開花需要幼苗生長3到5年,育種周期長。科研人員通過特定濃度的化學藥劑誘導蕙蘭提前開花,將開花時間縮短至3到5個月。
為了更好呵護蕙蘭花成長,當地還設立“技能培訓日”,每月定期教授百姓如何科學種蕙蘭、如何防治病蟲害等。欒川縣合峪鎮黨委副書記閆輝表示,有了知識和經驗積累,老百姓種蕙蘭更得心應手,對蕙蘭產業長期發展也更有信心。
有了科技和好產品加持,面向市場,更重點的是要擴大品牌效應。目前,欒川縣正打造“欒川印象”品牌,通過多渠道積極推廣高山玉米、食用菌等150余款當地優質土特產。同時,欒川還結合當地老君山旅游資源,進一步發展民宿集群。
“現在百姓們一邊經營著民宿,一邊種植著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農產品,并將這些農產品售給游客,讓綠色健康的本地特產走上國人餐桌。”欒川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衛伊峰說,在“欒川印象”品牌的帶動下,土特產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點來自,為欒川的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