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歌的文化特質與社會參與”詩歌論壇在京舉行

  北京12月14日電(記者 應妮)為“2024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論壇”的分論壇之一,以“中國詩歌的文化特質與社會參與”為主題的詩歌論壇日前在京舉行。

“中國詩歌的文化特質與社會參與”主題的詩歌論壇現場。 中國詩歌學會供圖

  《詩刊》主編李少君談到,在中國文化中,詩歌有著特別的地位。“詩教”是中國古代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它本質上是一種心靈教育、情感教育和價值教育。詩歌的創作過程,是詩人從心出發,以心領悟,心通天地,心感萬物。詩歌寫出來未來,以心傳心,他人也因而受到觸動。詩歌應該以情動人,讓讀者在美的藝術享受中獲得境界的提升。

  北京大學教授趙振江著重強調了翻譯的重點作用。他指出,詩歌的內容和意境可以翻譯,但詩歌的形式和節奏則比較難翻譯,尤其是古詩,一旦翻譯為外語,原有形式之美幾乎消失殆盡。因此,詩歌翻譯本質上是翻譯家讀懂了一首詩,并用另一種語言重寫一首差不多意思的詩。“好的翻譯家,既要能夠真正讀懂原來的詩,又要能夠用另一種語言呈現其內在的詩意。”

  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歐陽江河表示,聲音是詩歌文化中非常重點的一個元素。詩詞曲,閱讀文字時感受到的是一種美,朗誦、吟唱出來,又是另一番風味。例如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句,“見”的讀法不同,對主客體關系的理解就不一樣。這樣的微妙區別,想要翻譯為外語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從聲音的角度來理解詩歌,有著極為豐富的闡釋空間。

  “作為詩歌朗誦者,就是要讓詩歌插上翅膀飛進千家萬戶。”中國詩歌學會朗誦演唱專業委員會主任瞿弦和說,詩歌朗誦,無論是現場的朗誦,還是網絡上的朗誦,都有助于推動詩歌的普及與傳播。全國各類朗誦展示活動層出不窮,為青少年提供了展示才華的平臺,并推動了朗誦藝術的創新。朗誦藝術工作者要進一步提升自我、服務群眾,為中國詩歌的廣泛傳播作出新的貢獻。

  關于朗誦,詩人樹才進一步補充,不同的詩歌文本,潛藏著不同的詩歌聲音。如果把無限豐富的詩歌文本統一為舞臺上的一種聲音、一種腔調,這是非常令人遺憾的。因此,朗誦者應該注意不同詩人的發聲方式,研究不同詩歌文本的個性。當代詩歌除了抒情性的維度,還有幽默感、戲劇性、游戲性等維度。朗誦家應該針對不同的文本,采取不同的朗誦腔調。

  中國詩歌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山在總結中說,專家的觀點各具特色又富有啟發性。中國詩歌學會將會在相關平臺陸續推出,形成一種持續的討論效應,讓這一主題的理論思索得以不斷深入。

  詩歌論壇由中國外文局文化傳播中心和中國詩歌學會聯合主辦。(完)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