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2月15日電(記者 闞楓)14日,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主辦的第十三屆中國行政改革論壇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舉行,多位與會專家就政府數字化改革相關話題進行了探討。
本次論壇主題為“政府治理創新與中國式現代化”,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創會會長、學術委員會主任魏禮群出席論壇并主持開幕式。
論壇上,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原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楊克勤表示,目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以政府數字化改革助力中國式現代化是政府治理創新的使命任務和責任擔當,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是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的重點手段,是全面深化改革,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內容,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撐。
清華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執行院長孟慶國談到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政務創新領域的前景和趨勢。
“政務大模型給我們帶來的前景還是非常令人向往的,很多政務場景有了大模型推理能力的加持,讓我們效率更高、獲得感增強。”不過,孟慶國也強調了人工智能發展進程中如何趨利避害的問題。
諸如,訓練一個大模型需要高質量的數據,如何能夠拿出來這些數據訓練模型?會不會危及公共安全?AI大模型本身的不可解釋性和各方權責界定困難,政務服務大模型的應用如何有效監管?
孟慶國表示,政務大模型的建設不同于傳統電子政務建設,政府數字化要探索出一個新的發展模式,要構建全國統籌性的政務大模型算力體系,來解決未來數字政府建設的轉型發展問題,同時,要強化政務數據和知識管理工作,加強政策引導和規范管理。
對于政務數據賦能政府治理創新,天津市濱海新區司法局黨組書記、局長云鳳柏表示,應厘清依法行政同政府治理、社會治理的邏輯關系,同時,厘清政務數據賦能政府治理創新的邏輯關系。
“面對繁雜的政務活動產生的海量數據所帶來的數據統計、分析、決策需求,信息化、數字化技術創新的量變推動了政府職能、治理模式轉變的質變。政府保護什么、遏制什么,應該給予社會以穩定的預期,這就必然要依靠法治;政府治理行為與社會發展的真實需求能否對標對表并具有科學客觀的引領,則要依靠‘智治’。”
他以天津濱海新區為例介紹,“行政執法牽涉主體多、范圍廣、數量多。在持續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完善行政執法制度體系的同時,信息化、智慧化是有效解決‘盲人摸象’‘大水漫灌’‘運動式管理’等問題,實現行政執法和執法監督精準規范高效的必由之路。”
本次論壇是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重點支持的學術活動,與會專家還圍繞“新質生產力與自然資源(土地)管理創新”、“深化基層治理體制改革的主要原則和任務”、“數智時代的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等話題作了學術報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