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突出是許多長期伏案工作者的“常見病”。隨著氣溫逐漸降低,人體的毛孔收縮,肌肉也容易緊張,受涼的“腰突”疼痛往往來得又快又急。近日,本報記者專訪農工黨黨員、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護國寺中醫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張秋實,從中醫的“宮廷正骨手法”,看腰突患者如何“無痛”過冬。
張秋實(右二)為患者做宮廷正骨手法治療。受訪者供圖腰椎間盤為啥會“突”
《黃帝內經·素問》有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意思是,冬天的三個月,是“緊閉堅藏”、生機潛伏的季節。當此之際,水寒成冰,大地龜裂,人們不要輕易地擾動陽氣。
“隨著氣候的變化,人體的各種功能也會發生變化,腰椎間盤突出癥就是典型的在寒冷時節容易發作的病癥?!睆埱飳嵳f道。
在中醫的話語體系里,腰椎間盤突出癥被稱為“腰痛病”,中醫治療腰痛病時,不僅著眼于腰部及腿部的癥狀,還要結合臟腑、經絡、氣血等方面進行綜合調理,注重臟腑功能與筋骨、肌肉、關節的協同作用,強調整體治療。
“一般來說,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多因跌撲扭傷、受涼、勞累、久坐而發病?!睆埱飳嵵赋觯@種病癥的發生,既與人類脊柱和椎間盤的受力特點有關,也與寒冷天氣對人體的影響密切相關,尤其是在冬季,寒冷氣候容易導致肌肉和關節的緊張,進而加劇病情。
腰椎間盤突出的表現多樣,部分患者會出現單純腰痛或者下肢疼痛麻木,還有些患者會同時出現脊柱和肢體疼痛、麻木、怕涼,癥狀更加復雜。
這種病癥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其反復發作、難以根治,張秋實解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根本原因是纖維環的破裂,而纖維環的深層沒有血管供血,因此很難再愈合,而表層雖有血管,但其愈合能力較弱。這也是為什么腰椎間盤突出難以治愈的原因?!?/p>
把突出的腰椎間盤“揉”回去
作為宮廷正骨手法的第五代傳人,張秋實擅長運用“手法”來緩解腰椎間盤突出帶來的疼痛。他解釋道:“原本的突出物會壓迫神經,手法的作用就是通過改變突出物的位置,把它移到不再壓迫神經的地方,來減輕疼痛,起到治療效果?!?/p>
宮廷正骨手法中常用腰部理筋、分筋、舒筋松解手法。也會使用腰椎側位斜扳法、后伸扳法等整復手法,可以調整突出物位置,減輕神經根及神經根血管壓迫,松動上下關節突,從而解除神經根和小關節的粘連。
通過這些舒筋活血的手法,神經對壓迫的耐受能力也得到了增強,“神經本來是不耐壓迫的,通過手法治療后,神經會變得更加耐壓,不再那么敏感。”張秋實提到,不僅如此,手法治療還能加快局部的血液循環,減少血漿中致痛物質的堆積,減輕疼痛。
這種手法講究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治療的核心在于溫經散寒、活血祛瘀、通絡止痛。而在藥物治療方面,常采取外用骨傷熥藥進行熱敷,來幫助疏通經絡。
“實際上我們對扳動類手法治療非常謹慎,只有確定突出物壓迫神經時,才需要做扳動類手法?!睆埱飳嵔ㄗh,頻繁使用扳法可能導致關節松動,增加關節錯位的風險,甚至可能導致退行性病變。
在患者癥狀較輕或病情稍微緩解時,更應注重力量訓練,來增加脊柱關節的穩定性,可以適當加強腰背肌、腹肌的鍛煉,維持脊柱的穩定性,同時,強有力的腰背部肌肉,還可以防止腰背部軟組織的損傷。
張秋實強調,腰椎間盤突出并不一定是嚴重疾病,很多時候它只是較小程度的膨出或突出,通過適當的活動和鍛煉,也能調整突出物位置從而減輕神經的刺激,未必需要依賴醫療干預治療。
“飛燕式”“拱橋式”練腰背肌
張秋實建議,大多數腰突患者在生活中可以通過“飛燕式”俯臥位腰背肌鍛煉、“拱橋式”仰臥位腰背肌鍛煉,來緩解病癥和預防復發。
“飛燕式”要求病人呈俯臥位,首先,上肢后抬,頭部與背部用力后伸;接著,下肢伸直,用力向后抬起,最后將前兩種動作同時進行,全身向后翹起,僅腹部接觸床面呈一船型。
“拱橋式”則要求病人呈仰臥位,可以用頭部、雙肘及雙足支撐全身,用力將背部、骨盆、和腿離開床面,騰空后伸,同時胸部上挺;也可以將雙上肢交叉于胸前,頭和雙足支撐全身,同時胸部上挺。
“患者在發作期要以休息為主,疼痛緩解后,再逐步開始鍛煉。”張秋實特別強調,通過循序漸進的運動,可以更好地維持腰部健康。
對于長期從事彎腰用力工作,或日常久坐、久立的人,張秋實建議他們注意工間休息,同時改變不良的用力姿勢,避免強力舉重。張秋實分享,“各位在坐位時,腰部可以略后傾,同時腰后放一墊,屈髖屈膝。在彎腰提取重物時,應屈髖屈膝,直腰取物,避免腰部的扭傷動作?!?/p>
“中醫學認為久臥濕地、衣里濕冷,腰部易為寒濕所困,產生腰痛?!睆埱飳嵦岬剑虼耍阱憻挕⒂昧ψ藙葜啵椿颊邞苊膺^勞,注重適時休息,保持起居有節,“該病屬慢性疾病,患者應增加高蛋白和高維生素食物,并適當補鈣,這對疾病的康復裨益匪淺。”(完)(《中國新聞》報作者劉益伶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