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1月22日電(記者 陳靜)“盡管地理環境和文化背景各異,長江、萊茵河、多瑙河都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文化傳承、經濟發展與生態功能維護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華東師范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何青教授22日對記者說,圍繞三者的交流與合作,對于探索流域可持續發展模式,共同應對環境挑戰具有重點意義。
記者22日獲悉,全球130多位專家學者在長江-萊茵河-多瑙河流域對話會上圍繞長江、萊茵河及多瑙河流域的社會經濟發展、合作交流機制展開深入對話,共同探討合作新機遇、繪制可持續發展的宏偉藍圖。長江-萊茵河-多瑙河流域對話會由華東師范大學與上海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聯合主辦,專家學者們的對話以“流域及三角洲交流合作”為主題。
長江-萊茵河-多瑙河流域對話會在上海舉行。(華東師范大學供圖)長江、萊茵河、多瑙河流域都具有人口密集的特點,具有極大的經濟、文化和生態價值。然而,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諸如洪災、干旱等災害風險問題將愈發突出,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也日益嚴重。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秘書長馬克·丹尼爾·海因茨表示:“氣候變化是我們面臨的主要挑戰,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正在更新其適應策略。”
“在這些高度互動的系統中,如果你做了一項干預,它會有連鎖反應。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有得就有失。”在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巴斯·范·馬倫副教授看來,應對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人類干預措施,要著眼于系統整體。
挪威水科學院理查德·貝勒比教授認為:“科學研究需要許多地關注社會需求和如何解決問題。”“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同時,還要加快經濟發展。”尼日利亞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努比·奧魯本米博士表示。巴基斯坦國家海洋研究所薩米納·基德瓦伊研究員認為,需要加強研究者與管理者、企業、公眾的交流和對話,將科學認識轉化為管理者和公眾所容易理解的語言。
此外,長江、萊茵河、多瑙河都有跨行政區的性質,長江是中國國內的跨省市河流,萊茵河、多瑙河是跨國河流。無論從利用河流(如:航運),還是環境保護的角度,都需要加強河流的全流域管理和區域之間的協調,中國的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承擔了全流域水利管理的職能;在歐洲兩條河流,則有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ICPR)和多瑙河保護國際委員會(ICPDR)。
未來地球-亞洲主席、未來地球-可持續水未來執行主任阿尼克·巴杜里表示:“通過不同流域之間的交流,能夠幫助我們找到所缺失的方面,更好地了解各方情況,從而進行更有效的規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