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家最新成果為全球非急性硬膜下血腫患者提供微創、安全的新療法

  上海11月22日電(記者 陳靜)非急性硬膜下血腫是臨床常見且具有挑戰性的神經外科疾病之一。隨著老齡化進展,該病“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是全球醫學界面臨的難題,亟待在理念與技術上有所突破。

  記者22日獲悉,上海醫學專家團隊攜手中國數十家神經外科及腦血管疾病中心展開研究,成功為全球提供了一種治療非急性硬膜下血腫的新方法:腦膜中動脈栓塞。這給全球患者帶來福音。

  最新一期國際頂級醫學學術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布了由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簡稱:申康中心)、國家神經疾病醫學中心(華山)、全軍腦血管病研究所(長海)指導,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毛穎教授團隊和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劉建民教授團隊牽頭,聯合國內31家神經外科及腦血管疾病中心共同完成的前瞻性、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MAGIC-MT)成果。

  這一研究及同期發表的EMBOLISE、STEM研究共同回答了腦膜中動脈栓塞這一創新的微創方法在非急性硬膜下血腫治療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問題,為未來該疾病臨床治療與科學研究提供重點啟示,為全球臨床醫生提供了有效、安全、靈活的治療方案,最終惠及包括高齡患者在內的更廣泛患者群體。據悉,中國專家的研究證實,輔助性腦膜中動脈栓塞可以顯著降低所有癥狀性非急性硬膜下血腫患者的復發與進展率。

毛穎教授介紹研究成果。(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供圖)

  非急性硬膜下血腫是血液集聚在蛛網膜與硬腦膜之間形成的亞急性或慢性占位性病變,是臨床上常見需要手術治療的神經外科疾病之一。當日舉行的發布會上,毛穎教授介紹,隨著人口老齡化加深和人的壽命延長,非急性硬膜下血腫發病率逐年攀升,社會負擔巨大。常見引起非急性硬膜下血腫的原因包括外傷,長期應用抗凝、抗血小板藥物及反復或突然胸腹壓力增高等。當血腫增大引起顱內壓增高時,患者會出現頭痛、頭暈或肢體活動障礙等癥狀。隨著大多數血腫逐漸增大,患者癥狀會持續加重,引起頻繁嘔吐、深度昏迷等嚴重癥狀并危及生命。

  傳統非急性硬膜下血腫治療手段包括:鉆孔引流術和藥物治療。雖已被證實有效,但傳統鉆孔引流復發率高達12%到20%;藥物保守治療恢復周期較長、不確定性大,部分患者由于血腫擴大或癥狀加重仍需進一步手術。因此,臨床上亟需新的治療方法來解決這一難題。

  腦膜中動脈栓塞技術作為一項微創、精準的治療方式,減少了傳統手術的創傷性,可精確靶向針對血腫區域,減少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

  據介紹,腦膜中動脈栓塞是指通過微創介入技術,將栓塞物(如:液體栓塞劑或顆粒等)注入腦膜中動脈主干或其分支。腦膜中動脈是硬膜下血腫形成的重點血供來自。除了促進血腫的縮小,該方法可以防止新鮮血液的注入,降低血腫進一步擴大的風險。

  毛穎教授和劉建民教授牽頭啟動的MAGIC-MT研究,在中國12個省市的31家分中心進行,以全面評估輔助性腦膜中動脈栓塞術治療非急性硬膜下血腫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該研究瞄準重點、關鍵的臨床難題與患者需求,通過亞專科跨領域合作攻堅回答了世界級難題,為全球非急性硬膜下血腫“指南”“共識”更新提供了重點證據。

  劉建民教授指出,這項研究不僅為神經外科領域提供了新的治療思路,也為神經疾病的理解開辟了新的方向,將進一步推動神經介入治療在神經外科領域的發展,造福許多患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科專家吉訓明表示,這一成果的發布為神經外科疾病治療提供了新的視角與方向。

  《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副主編肖瑞平教授祝賀中國專家團隊取得了重點成果。她認為,中國團隊以極高的科學嚴謹性和臨床實踐意義為全球同類患者的治療方案提供了重點的參考依據。

  申康中心主任王興鵬指出,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重點研究,是中國團隊在神經外科領域一項重大成就,也是申康中心組織市級醫院開展“臨床研究三年行動計劃”的一項重大收獲。申康中心將進一步推動臨床研究邁向更高水平、加快轉化步伐,讓高質量醫學創新真正服務于民眾健康。(完)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