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11月23日電(記者 應妮)22日在杭州舉行的第三屆非遺數字論壇上,“李子柒”和《黑神話:悟空》成為發言嘉賓們提到的高頻詞——前者是非遺數字傳播的絕佳范式,后者則是非遺數字運用的成功案例。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王曉峰指出,數字技術在非遺保護傳承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一方面,短視頻、直播等新的數字傳播方式,有效拓展了非遺傳播的渠道,豐富了非遺傳播的類型,網絡直播帶貨成為非遺商品的重點銷售渠道,該方式使得非遺傳承人、非遺商家與十億量級消費者實現直接連接。另一方面,借由數字技術對非遺項目的數據采集、加工,實現云看展、線上演播、數字博物館、元宇宙展廳的沉浸式互動體驗,讓用戶足不出戶即可領略非遺風采。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王曉峰在的第三屆非遺數字論壇上進行主題演講。 申健攝他提到,“復出之前李子柒來辦公室,我鼓勵她堅定做非遺,就做非遺主題”。有數據統計,目前在1557個國家級非遺項目中,有超過99%的項目都擁有了持續在運營的新媒體賬號和內容。值得關注的是,非遺短視頻創作者年齡以“80后”“90后”為主,非遺內容觀眾和非遺商品消費者則以“90后”“00后”居多,非遺數字傳播的年輕化趨勢由此可見一斑。
例如,山東省級非遺項目茌平剪紙傳承人田田憑借一條不到1分鐘的《三刀剪出雙喜字》的剪紙教學短視頻,在網絡上獲得超過285萬個點贊;京劇演員、“90后”非遺傳承人果小菁則通過持續更新短視頻,讓戲曲這門傳統藝術在網絡平臺找到了新舞臺、新觀眾,吸引了超過347萬年輕戲迷;國家級非遺項目北京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95后”郎佳子彧的短視頻憑借“新題材老手藝”和“老題材新做法”兩大法寶,為面塑藝術注入勃勃生機。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魏鵬舉教授透露,自己這半年在網絡平臺關注了一個叫“二餅胡拉”的直播,直播間多的時候有十來萬人,帶動了二胡的傳播、銷售,甚至二胡周邊的產品銷售都非常驚人,這種觸網也是把傳統的二胡表演技藝通過數字化方式向受眾傳播。
在他看來,李子柒定位在非遺,一方面符合她此前做的大量作品的特點,另一方面也讓她的定位更清晰。不僅是華人,全世界很多喜歡美好生活的人都愿意看她的東西。“在她作品下面的評論里,許多的是認同和欣賞,尤其是認同中華文化的元素,這是非常好的軟實力體現。”
通過數字技術在非遺中加以呈現和傳播,能夠讓傳統藝術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黑神話·悟空》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浙江省非遺保護協會會長葉菁認為,非遺+動漫不僅保留了非遺的文化內涵,也更加符合當代人的審美和娛樂需求,促進了非遺與現代文化產業的融合,給非遺帶來了全新的視角感受和價值示范。
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宋洋洋強調,現階段的文化發展已經從自我領域的文化圈層,向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社會圈層邁進,非遺如何走出來打開自己的屋頂,“非遺+”如何與相關場景空間結合,同樣是這個時代對非遺的重點訴求。所以理念創新特別重點,傳統意義上非遺的文創開發、生產性保護和產業化拓展等,場景依賴性的特征很大,但是產業規模很小,現在引導“+非遺”就是跟實體產業融合,以服務和應用屬性為主。
第三屆非遺數字論壇期間,浙江展覽館前的廣場上搭起“非遺大集”。 申健攝他和魏鵬舉教授一致認為,非遺不應該是遺產的一部分,而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非遺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融入現代生活。來自《2023非物質文化遺產電商消費報告》的數據顯示了非遺的經濟效應:2023年,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天貓兩大電商平臺,非遺商品年成交額首次突破千億大關,達1073.2億元,同比增長37.7%,是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的五倍多。
在數字化浪潮的推動下,王曉峰建議在利用數字化手段記錄和保護非遺的同時,要積極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虛擬現實等新興技術,推進非遺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傳播;持續開展線上活動,利用數字平臺的社群屬性,增強非遺傳播效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