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1月9日電 (記者 呂少威)京西多古村,沿著蜿蜒的山路深入京西山區腹地,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爨底下村便展現在眼前。
始建于明朝永樂年間的爨底下村,位于北京門頭溝區齋堂鎮,歷史悠久,因地處京西明代軍事隘口“爨里安口”下方而得名。爨底下村古軍道、古商道和傳統民居建筑充分展示了京西古村的文化魅力,是北京熱門傳統村落旅游景點,每年吸引大批國內外游客前來觀光。
游客在爨底下村游覽。記者 呂少威 攝近年來,該村在歷史文化傳承保護以及活化利用方面探索出了諸多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一方面,爨底下村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注重傳統建筑再利用,鼓勵村民利用自家院落開發民宿、餐廳、文創商店等,以爨舍民居為代表的門頭溝小院遠近聞名。
爨舍創始人韓永聰告訴記者,爨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非常值得深入挖掘,借助爨文化內核,他和團隊持續發力,已開發了民宿、餐飲、IP文創、旅游、文化傳播交流等幾大板塊,在保護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帶動當地百姓增收致富。
游客在爨底下村游覽。記者 呂少威 攝另一方面,爨底下村非常重視傳統文化傳承,祭祖、拜關帝、祭龍王、轉娘娘駕、唱蹦蹦戲等鄉土特色文化活動,都在相應時節得到恢復;每逢農閑時節,村里還在“小院有戲”舞臺上演多種地方特色戲曲和說書表演。
據爨底下村黨支部書記韓巨嶺介紹,該村將繼續聚焦整體山水格局、明清山地合院、特色民俗文化等特色資源,在整體保護、活化利用、技術創新、公眾參與與管理等方面發力,多措并舉將爨底下村打造成為文物保護好、人居環境優、旅游發展勢頭強勁的歷史文化名村。
為提升游客文旅體驗、加強景區安全維護、切實提升服務質量,該村目前正在對爨柏景區內5處停車場進行提升改造,包括道閘系統、監控設備、安全護欄等設施設備的安裝,以實現游客安心舒心逛古村。
出爨底下村西北行,便來到了另一古村落——柏峪村。該村正在新建一條5公里長的沿山步道,步道周圍是廣闊的林地。“未來,這里將種植10種左右的果樹,游客可一邊觀山景,一邊逛果林,打造集觀光、科教、親子游、采摘等多種形式于一體的‘林下經濟’。”柏峪村黨支部書記劉陽告訴記者。
近年來,該村也一直聚焦提升村容村貌和文旅服務品質,記者看到,村中道路寬敞整潔,指示標識醒目整齊,村口停車場新裝了10座充電樁。據介紹,為應對旅游高峰期,該村將拓展許多停車位供游客使用。
“柏峪文化劇場”是村民的文化活動中心,傳唱數百年的柏峪燕歌戲經常在此唱響。燕歌戲唱腔雄渾厚重,當地方音俚語(齋堂話)和生活習俗融入其中,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是明清俗曲和地方小調、語言融合的代表,被研究專家稱為“戲曲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門頭溝區“小院有戲”文化品牌的加持下,燕歌戲被許多人知曉和傳唱。
燕歌戲傳承人陳全霞在柏峪文化劇場表演。記者 呂少威 攝齋堂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韓小勝表示,今年以來,在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區項目和農業農村部的大力支持下,齋堂鎮正全力推動“五新齋堂”鄉村振興項目高效落地,以形成地區示范作用。據介紹,“五新齋堂”具體內容為:立足產業振興,擦亮“品牌新齋堂”;立足人才振興,凝聚“活力新齋堂”;立足文化振興,唱響“紅色新齋堂”;立足生態振興,打造“神奇新齋堂”;立足組織振興,構建“和美新齋堂”。
韓小勝說,齋堂鎮將堅持踐行“兩山”理念,厚植生態底蘊,以生態、紅色、古村等文化為依托,激發項目連鎖效應,增強內生發展動力,探索鄉村振興路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