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1月10日電(中新財經記者 謝藝觀)“近期**的一系列增量政策措施,為促進消費提供了強大動力,為緩解企業的一些困難提供了有力助力。”
11月5日至11月6日,由國務院參事室主辦的2024國是論壇在北京舉行。國務院參事、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杜瑩芬接受中新財經記者采訪時如是表示。
杜瑩芬認為,目前工業企業面臨著諸多壓力,西方國家逆全球化貿易政策對我國產業造成了極大沖擊,提高了我國工業產品的出口成本。國際地緣政治帶來國際海運成本攀升,鐵礦石、原油等原材料價格波動較大。
“成本上升擠壓了企業利潤空間。對微利企業而言,可能直接導致企業虧損、技術創新投入不足,甚至面臨破產風險,或還會引發企業間惡性競爭。”在她看來,除了成本問題,一些企業還面臨融資難、融資貴以及賬款回收等問題。
9月下旬以來,官方一攬子增量政策措施加速落地,極大提振了市場信心。股市回暖上漲,樓市活躍度增加;國慶假期文旅市場持續火熱,新業態新場景不斷涌現,改變了過去“旺丁不旺財”的現象;重點生產資料價格止跌上漲,釋放出經濟發展逐步向好的積極信號。
杜瑩芬稱,隨著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陸續落地組合發力,推動經濟向上向好的積極因素不斷增多,市場預期逐步改善,投資和消費信心不斷確立,經濟發展的活力不斷增強,有力緩解工業企業壓力。
杜瑩芬認為,下一步,要進一步化解工業企業遇到的壓力,需要做好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入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并通過加強宣傳力度、建立政策長效機制等,保障產業運行的穩定性、可連續性,降低企業產能放空風險。
二是加快內需政策的落實,強化市場信心。通過穩預期、穩市場、穩就業等舉措,進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和社會保障水平,增強消費者的消費意愿。同時,繼續推行減稅降費政策,為中小企業提供許多金融支持,并健全征信機制,重點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穩定企業投資預期。
三是繼續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開拓新市場,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加強與國際市場的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工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四是要大力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同時兼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通過市場機制和政策引導相結合的方法來淘汰落后產能。杜瑩芬表示,“政府要給予傳統產業必要政策支持,依托數字化賦能技術,合理安排優質產能釋放的路徑和低效率產能退出的機制,不斷提高傳統產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循序漸進地促進傳統產業實現全面轉型升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