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1月2日電 (記者 高凱)從經典文學到暢銷小說,從大銀幕到長短劇,文學和影視的聯動一直是被廣泛討論的話題。“不應是故事重現,更非‘照貓畫虎’”,對此,編劇、導演、北京大學教授陳宇日前接受記者時采訪表示,“文學作品的影視化改編最終需要完成的是一次藝術重構”。
作為《滿江紅》《堅如磐石》《狙擊手》等影片的原著和編劇,在行業內有著豐富創作經驗的陳宇當日就這一話題以及影視行業的現狀與未來詳談了自己的看法。
對于文學作品在影視化中所面對的一個共同問題,如何既保持原著的內核,同時又滿足影視表現的需求?陳宇提出,首先應該厘清“內核”的概念。在他看來,文學到影視的改編過程中,內核可能有所不同。因為對于改編者而言,改編創作的前提是在相關文學作品中有所感觸,“這樣才有可能汲取到對其創作最有價值、最有營養的部分”。此種前提下,這個需要保持的“內核”,既可能是某種文學作品呈現的價值觀、主題層面的東西,也可能是獨特的世界觀設定,或者是某種故事情節的精彩設計,特定的精彩人物或者人物關系的設計,甚至有可能是令人震撼的細節呈現。
由此,陳宇認為,判斷文學作品是否適合影視化的標準或有四點:作品是否具有當代性、開創性,從獨特角度給予讀者以啟發;是否有很好的世界觀;是否有鮮明的人物和人物關系;是否有突出優秀的情節設計。
文學作品影視化面臨的敘事方法和節奏的巨大差異,無疑是改編過程中的一大挑戰。對此陳宇指出:“文學和影視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媒介,電影雖然真正獲得藝術地位時已經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了,但它有自己獨特的信息表達方式,給予受眾獨特的藝術感受。”因此,陳宇認為,將文學作品轉化為影視作品,完全是兩種藝術形式的跨越。
“比如說改編活動在早期是一個簡單的內容上的轉化,那在當代則早已變成了一次新的文本建構和藝術表達的重構”。陳宇認為,這樣的變化對影視創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賦予了影視作品更深層次的內涵。
陳宇。受訪者供圖從《狙擊手》《滿江紅》到《堅如磐石》,一直以來陳宇的不少作品都頗受市場和觀眾的認可,在他看來,影視劇本的創作不僅是創作者自我的表達,更是與觀眾一起去完成一個故事的結構,“對我而言,這是一個互創的過程,創作中我走出一步,就會去設想觀眾的感受,觀眾的這一步很可能決定我的下一步,我在創作中很享受這個互動的過程”。
陳宇認為,在當下,影視作品更需要準確的定位,“要能夠引起對標觀眾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啟發或觸動,我認為這是當代主流電影應該追求的方向”。
在影視創作的過程中,陳宇的創作理念和風格也經歷了變化。他坦言自己早期非常看重形式,迷戀某些特定的敘事方式、鏡頭的角度等。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逐漸關注于人物和故事本身,“人性本身和有價值的精彩故事才是永恒的”。
對于當下電影行業的現狀,陳宇表示,“電影曾經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最普遍的文化娛樂活動之一。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它的觀眾可能會被各種各樣的文化娛樂方式所分流”。與此同時他認為,如同深度閱讀會永遠被人們需要一樣,電影的表達也依然保有不可替代的重點價值,“電影有其自身的魅力和藝術價值,在大銀幕前靜下心看一段用影像敘述的故事,對于觀眾來講仍然是剛需”。
在談到AI對影視制作的影響時,陳宇表示自己持開放態度。他認為,AI未來或許會取代電影生產中的許多崗位,而這個比例甚至可能占到50%,“特別是越到后端,如特效、制作等環節,取代性會更強”。在陳宇看來,相關的劇本策劃等前端環節,AI的可取代性就會弱一些,“它當然能‘創作’,但極有可能僅限于及格線產品,帶有創新性和真實情感的故事,其發端和根脈我認為還是在鮮活的生命,跳動的心臟和脈搏中”。
“改變是電影自誕生以來就帶有的屬性”,陳宇強調,AI的參與會推動電影行業的變革和創新,但真正的藝術創造仍然需要人類的智慧和情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