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王巍:沿著長江,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王巍接受采訪,暢談長江文化。湖北日報通訊員 文新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韓曉玲

  9月以來,長江文化藝術季潮涌荊楚大地。

  其間,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休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原所長王巍專門趕赴武漢,參加長江文化藝術季系列活動。在此期間,王巍接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專訪。

  王巍是湖北的老朋友。作為探索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重點區域之一,荊楚大地多次留下他的足跡。2021年,他受聘為湖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名譽院長和特聘教授,助力湖北乃至全國的考古事業和人才培養。

  “長江文化藝術季系列活動的舉辦,包括長江文化研究院揭牌成立,令我深感振奮,也充滿期待。”王巍說。

  長江中游是中華文明探源的重點區域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全稱是“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是繼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后,又一項由國家支持的多學科結合、研究中國歷史與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項目。

  工程一提出便在世界引發巨大關注,自2002年啟動以來,工程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習近平總書記對此項工程高度重視,2023年6月2日,他在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察時強調:“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離不開考古學。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做好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闡釋。”

  作為工程的首席專家,王巍足跡遍布全國各地。長江文明、長江文化也是他關注的重點之一,長江中游是這一工程非常關注的重點區域。他說,長江中游是古人類生存繁衍的重點區域之一,是稻作重點的起源地之一,是最早的陶器發現區域之一,也是最早步入早期文明階段的區域。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在各地開展,包括黃河、長江及遼河流域,并不是所有的區域都能夠體現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但長江中游確實是能夠體現的。”王巍舉例說明,2022年湖北又出土了“鄖縣人”3號頭骨化石,距今約100萬年。從一萬年的文化史來說,主要是農業的出現,玉蟾巖遺址、彭頭山文化、陶器最早的出現都是在長江中游。從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來說,屈家嶺中晚期已經達到了區域文明的程度。

  王巍說,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長江中游都是有充足考古資料可以實證的區域。

  荊楚文化是中華文明重點組成部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荊楚文化是悠久的中華文明的重點組成部分,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地位舉足輕重。

  “這是有大量考古事實可以證明的。”王巍說,荊楚文化的淵源是中國萬年以來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陶器的發明、稻作的發明、漆器的制作、技術的繁榮、鳳鳥的傳統等,很多都是在長江中游產生的,然后在楚文化中發揚光大,思想、文化方面也相當豐富。所以荊楚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點組成部分,它讓中華文明的內容更加豐富。

  長江中游已發現和確認的史前城址達20余座,絕大多數分布在湖北。石家河古城作為這一區域的中心,已具有都邑性質。

  王巍對湖北的一些遺址如數家珍。他說,在距今約5500年,長江中游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轉移到了江漢平原。那么多的城址絕大多數都是在湖北境內,說明這些城址所在的區域,應該是當時長江中游政治經濟文化最發達的一個地區。像石家河這樣的大型都邑性城址,也需要周圍有中小型城址來支撐,如糧食、各種手工業的供給等。

  長江文化研究有廣闊空間

  此次來到武漢參加長江文化藝術季系列活動,王巍表示,之前自己長期在北方、在黃河流域開展工作,近年來通過和其他專家學者的深入交流,對長江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長江文化、黃河文化有著差不多和不同。他介紹,兩者都是歷史悠久,萬年左右,長江流域中下游的水稻、黃河流域華北地區的粟黍基本是同時的,陶器的制作也基本上是同步的。因為這兩個區域都是史前農業最發達的地區,農業發展促進了手工業發展,促進了人口的增加和集中,出現了城市,從而出現了社會分工分化并不斷演進。

  兩者基本同步,各有特色,又相互影響和聯系。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文明的主體。

  王巍認為,長江文化內涵非常豐富,其下有楚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湖湘文化、滇文化、黔文化等多個亞文化,隨著新的史料與史跡發現,其研究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它在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中的地位、特色與貢獻,還需要進行非常系統的研究。他認為,楚文化在長江文化中地位格外突出,不久前,湖北成立長江文化研究院令人振奮,有助于加強楚文化系統研究,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