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1月3日電 題:綠色“守望”故紙 舊書重獲新生
記者 徐婧
“下單成功,安排快遞**取件。審核通過后,將即刻打款到你的多抓魚錢包。”11月的周末,北京市民周女士在電商平臺“多抓魚”將3本舊書出售。平臺顯示,若通過審核,她將收到34元(人民幣,下同)的書費。
多抓魚是一家靠二手書買賣起家的電商平臺。2017年在北京創立之初,還只是一個在微信群中用Excel表格列出二手書信息的交易平臺。隨著業務擴展,多抓魚逐漸推出小程序和APP,不僅在線上平臺積累了大量用戶,還開設了線下實體店。
10月31日,在位于天津的多抓魚舊書工廠,工作人員為舊書綁定二維碼,待下一步審核。記者 徐婧 攝圖書審核現場運營苑偉偉目前在位于天津的舊書工廠工作。他介紹,一本舊書被回收后,其審核可以分為信息核對、正盜版鑒定和品相檢查三個步驟。
“我們依據內部分級規則,將書籍分為良品、中品和拒絕三個等級。”他說,被拒絕的書籍,會將審核結果返回給賣家用戶,賣家可以選擇是否取回。如果選擇不取回,書籍會流轉到銷毀環節。
在他看來,雖然平臺已經積累了一批用戶,但對有較大售書需求的書友而言,仍有部分“冷門書”難以找到回收途徑,他希望能繼續拓寬渠道,讓許多舊書得以流通。
近年來,北京舊書交易體系持續壯大。目前,中國最大的古舊書實體店中國書店線下門店展銷舊書12.6萬種,年營收額約5500萬元;全國最大的舊書線上交易平臺孔夫子舊書網月活用戶超百萬,古舊書年交易3000萬件、交易額12億元。
讓舊書綠色循環,需要“對癥下藥”。位于北京市朝陽區酷車小鎮的軒轅書館,整理著1.5萬冊往期雜志及書刊,這些刊物主要圍繞車和文化生活。軒轅書館館長張玉蘭介紹,作為一家坐落在汽車主題產業園區的示范店,書館致力于為商家、協會和俱樂部提供社群運營和賦能服務,目前與《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等機構達成合作,共同推動地區文化素養提升。
10月31日,北京朝陽,軒轅書館的“舊書新知”專區。記者 徐婧 攝張玉蘭說,讀者不僅可以在此以七折價格買到往期雜志、以三折價格買到藝術畫冊,還能參與攝影等主題的沙龍活動,以及常態化開展的換書活動。截至目前,書館已經換走約5000冊次書籍。
越來越多的圖書出版發行機構參與到“舊書新知”活動中。據了解,北京434家實體書店設置了“舊書新知”專區,194家實體書店提供舊書回收服務。
位于東城區的北京博文書社是一家專業學術書店,藏有古籍、文物考古、典藏藝術、展覽藏品圖錄等萬余種書籍,備受國內外專業學者、文博愛好者等群體青睞。
10月31日,北京博文書社的“舊書新知”專區。記者 徐婧 攝得知北京開展“舊書新知”活動,書社第一時間開設了專區。負責人高群坦言,書社長期經營舊書,但這還是第一次大規模、開放性地做這件事。除常態化的舊書收購和舊書交換,書社每周會進行一次舊書拍賣活動。為提高社會認知度,書社還參與地壇書市,并推進舊書流通活動走進社區。
“‘文博熱’不斷升溫,文物考古類圖書的發展也應具有持續性。”現在,博文書社的線上小程序里有幾千名會員,讀者可以在其中登記想要的書籍、購買博物館文創等。高群希望在為專業人士提供資源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公眾能在參觀博物館后、意猶未盡時到書社看一看,在紙間感受中華文化之美。(完)